从阿德勒的心理学角度,孩子的首要需求是归属感和价值感,那正面管教的这些方法,都是可以帮助孩子找到价值感与归属感。
比如赢得合作四个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达成共识。
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孩子垂头丧气的回到家,不情愿的拿出成绩单,请求家长签名。家长看到的60分来气了:你怎么考得这么少分呀?怎么回事呢?你以前考得很好的呀。”
孩子说:“不知道”。
家长分析说:“这道题你明明会的呀,以前不是考过了吗?你为什么考这么差呀?”
孩子颓丧的坐在沙发上,怒视着妈妈。
家长继续批评:“自己回房间好好反省,为什么考得这么差。想想下次怎么考好一点。”
孩子说:“没什么想的,我就考这样。”
这时,家长突然想起“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她深吸一口气,换了一种态度,友善的说:考了60分,妈妈知道你心里一定也不好受。”
孩子抬起头,迟疑的看着妈妈。
妈妈真诚的说:“我记得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次考试不及格,也很难过。”
孩子感兴趣的说:你也有过啊。我看错题目了,答错题目,时间又来不及,所以才会考差的。”
妈妈温柔的说:“对不起孩子,妈妈刚才不了解情况就批评你了,请你原谅。”你知道自己考得差是因为看错题,时间来不及,你看能不能想想有什么办法,免得以后再出现同样的问题。”
孩子说:“下次我要认真的理解题目,仔细的写,写完多检查一次,这样就不会在搞错了。”
妈妈说:“这听上去像一个好主意。”
这个妈妈截然不同的两种做法:
前面是赢了孩子,孩子收到的信息是什么,孩子是一个失败者,这不是我们想要的。孩子可能会想妈妈比较紧张分数,对于我这个人没有分数重要,我是可以被忽略的。孩子要么屈服于家长的威信,好好为你读书,要么就会反判跟你对着干,你在乎分数我就考得更少。经常如此,孩子就会出现愤恨、抱怨、退缩、自卑、逃避等。
后面妈妈的做法赢得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妈妈是接纳我的感受,理解我考得不好,妈妈是信任有我能力的解决问题的。赢得孩子意味着孩子是心甘情愿的合作。
本来也许是一个乖宝宝,或者好老公。有时候不要过分的看重对方“不正常”的行为,如果较劲的话,只会产生更坏的效果。
也许你的出发点只是想把他骂醒,但实际上起到了相反的效果。俗话叫“把在意的人往外推”。
换位思考:假如把你自己代入孩子的角色,考了60分,在学校班里老师骂你笨骂你蠢,这个都不会的,老是拖班里后腿,身为学生的你有什么感受想法决定?如果是一个和善的老师,在你考试考得差的时候,理解你考得差心里也不好受,真心帮助你分析试卷找出问题,耐心指导你怎么避免再犯同样错误。身为学生的你,有什么感受想法决定?
归属感和价值感是所有人的首要目的,惩罚批评说教无助于人找到正向的归属感和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