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读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对于谦的描写是最用心的。
在也先率领的蒙古骑兵围困北京之际,挟太上皇朱祁镇相要挟,可是于谦临危受命,以文臣身份指挥了这场北京保卫战。可谓,杀伐果断,决策英明,临危不惧。使大明王朝转危为安。
首先,在有人企图建议学习南宋,向南方转移时,断然拒绝。
其次,拥立新皇朱祁珏,避免受蒙古也先的敲诈与威胁。使也先最后的筹码失去作用,反而成了烫手的山芋,敲诈不起作用,作为人质,还费粮食,送又送不走,明朝根本没打算接他。
第三,九门决战,调度有方,指挥若定。
城中有穿盔甲不出城迎敌者,锦衣卫斩之!
将不顾兵,斩!
兵不顾将,后退者,后队斩前队!
大军出城,九门皆闭,不得入城,有擅自入城者,斩!
作为兵部尚书,于谦没有坐守城中,而是在德胜门迎敌,设伏,利用民房和神机营,全歼也先的先锋队。鼓舞了士气,打击了蒙古军的气焰。
后,虽被徐有贞陷害,以勾引外藩罪处斩,抄家时家中竟无余资,令官兵无不动容。
一首《石灰吟》就是于谦的伟大人格的写照: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