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一个认知
英语是一门语言不是一门课程。
母语的习得
我们每个人经历母语的习得过程通常会有两次,一次是自身从不会母语到会说母语的过程,而另一次是自己的孩子从不会说母语到会说母语的过程。但是对于这两次过程我们并没有当回事,从来不曾深究过为什么这个不会到会的过程是如何这么自然的发生的。
小孩在上学前都不会写字,但是都会说话,而且可以完成正常的生活语言交流!通常在会说话之前,很少有家长会有意花很多时间对孩子进行传教。但是我们会发现每个正常的孩子总是在不经意间会开始说话了,即使父母一方是哑巴,而另一方也不善言谈,只要他们的孩子生理正常,同样也会以自然的方式习得母语。
生活在现在的我们偶尔也会听到自己的孩子嘴里经常会冒出一两句让大人们惊诧的话,这一切是怎么都在我们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并没有去深究,但是孩子们对于母语的习得就自然的发生了,而且不需要多久,两年足矣。
学习可以分解为学和习,习就是习得,学的目的是习得,但是对于英语,我们一直停留在学的层次,并没有达到习得的目标。目前国内英语教育还是基本停留在应试方面,单纯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本身在方向上就有待商榷。既然英文是一门语言,那我们学习英语的目标就是要达到自然交流乃至深层次交流也就是写作的这个层次,但是这里面第一阶段目标应该是要达到自然交流,而要自然地达到自然交流就应该要先有大量有效的输入。就如同幼儿从出生到会说话这个阶段,他会在很多不同场景听到不同人讲同一句话,直到某一天自己就莫名其妙的会说了。
对于英语和母语
语言是思维意识的载体,假如我们想表达一个想法,可以通过不同语言来实现,那比如通过英语和汉语,因为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虽然会有细微的差别,但是其大概表达的意思应该相同。
举个例子我们体会一下:
汉语:我爱你
英语: I love you
我们在听“我爱你”时,自然能明白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同样我们在听到“I love you ”时也能明白所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可能听到汉语表达出来后感觉会更真切,这是因为还没有习得英文这们语言。
再如一个稍微复杂句子:
汉语:采着花瓣时,得不到花的美丽。
英语: By plucking her petals you do not gather the beauty of the flower .
那我们听到汉语时会感受到这句话所要表达的那种语言美感,可是在听英语时,大多数人就不知所然,更别说感受这句话的美感了,这依然是习得和没有习得的差别。
大脑的存储反应区
我们的大脑是由上百亿的神经元组成,对于我们我们的各种外在刺激都会留下痕迹。由于我们已经习得了母语,大脑就特意划出了一块地方给母语,这个地方存储了关于母语系统的各种信息,当我们听到一句母语时,这个区域就会立刻调集已经存储的信息做出反应,于是在我们听到:“当采着花瓣时,得不到花的美丽时”才能有那种美感。可是对于我们这些未习得英语的人,大脑里就没有关于英语的存储反应区,因此我们在听到刚才上面的那句英语时,大脑也就没有可以调用的信息来应对输入的刺激,而反应到我们的心里行为就是一脸茫然。
判断习得英语的标准:秒懂
对于一个只习得中文而一点英文都不懂的人,你用中文对他说狗这个词时,他脑子里会瞬间出现狗的样子,我们把这个反应称为秒懂。但是当对他说dog这个词时,在他的大脑意识里不会把dog和现实生活中的狗的样子产生连接,所以也就不明白说着其意了。因此我们在习得英语之后,就会达到对一个英文的一句话在听完之后达到秒懂的状态,也就是说会把听到的英文语言瞬间和自己大脑里已有概念产生连接,明白英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著名心里学家埃里克森曾经总结:所有人都以为“杰出”源于“天赋”,“天才”却说:我的成就源于“正确的练习”!解决了认知层次之后,剩下的时间我们就应该像那些天才一样,通过大量“正确的练习”达到英语的秒懂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