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孤独,从不由人决定的出生到违背意愿的死亡,所爱之人终将离我们而去。而我们人类穷尽毕生,都是在与孤独感抗衡,与“分离”斗争,通过结合化解分离。
夏娃是亚当的一根肋骨,他们分离又结合。孩子和妈妈是共生性结合,孩子呱呱坠地后与母体分离,在幼儿阶段,妈妈的乳汁、身躯、拥抱,让孩子并没有明显感受到分离。而只有当他意识到自己,意识到与母亲的分离,他才有了克服分离的需要。药物、酒精导致精神恍惚,暂时的狂欢状态,让个体与世界的分离感消失。群居也是克服分离、孤独感的一个方式,融于群体之中,使自己与周遭的边界感消失,以此把自己从可怕的孤独感中解脱出来。从这点上来说,随波逐流也是一个非常治愈孤独的方式了。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比如音乐家、画家、木匠,他们都是通过与对象融合消除分离感,在创造过程中,把自己和周遭的世界重新结合起来。
克服分离感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上述说的药物、创作以外,爱,更让人流连与迷恋。躲在爱情的港湾里,结成二人联盟以反抗这个孤独的世界。但是不同于共生性结合,爱的前提是要在人格上独立,保持个人尊严和个性,合而不同。
对爱的第一个误解,就是把爱等同于被爱或者惹人爱。如果认为爱是被爱,那么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缺爱的时候就会去努力把自己打造的值得被爱,男人通过获取社会地位和财富吸引异性,女人通过获取好身材、妆容提升魅力以期获得青睐。想当然认为,只要具备了吸引人的魅力、特质,我就自然而然能被爱环绕、或者说值得别爱,而不再需要花费更多的功夫了。
但是,爱,是一个人的主动行为,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给予也不一定意味着悲壮的牺牲与放弃,把自身有活力的东西传递给他人,给人以快乐、幽默、知识、理解,这也是一种给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富有、强大和价值。富有,是一个流量而非存量概念,不是说拥有多少就是富有,慷慨解囊的人才是富有,守财奴再“富有”内心也是一片干涸。同样,不懂得给予而一味索取爱的人内心也是一片荒芜。
用功利的说法来说,你只能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如果你想吸引有趣的人,你就先必须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如果没有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爱,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的。你爱你为之努力的东西,同样你也为你爱的东西而努力。
对爱的第二个误解,爱的关系遵循着与统治商品交换和劳动力市场相同的规律。现代社会整个文化都是以购买的欲望、互利交换的思想为基础,爱也不能免俗。饮食男女们力图做一个交易,互相亮出各自的底牌,能互相匹配就继续走下去,匹配失败就转身离开。吸引力通常意味着在人格市场上的紧俏和供不应求,爱也只不过是众多商品中的一种罢了。
如果爱的定义这么狭隘,那么这种爱注定是自私与痛苦的。爱不是对某个特殊人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只爱某一个人,对其他人漠不关心,那这种爱就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共生性的依附或者说扩大成双倍的自我主义。自私者其实不是爱自己,而是缺少自爱,实际上无法接受自己甚至恨自己。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那么我也一定可以说,我因为你而爱每个人,我通过你而爱这个世界,我由于你而爱我自己。
不成熟的爱宣称,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