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体验了一天没带手机的上班时光,竟然意外的平静。又是快乐工作的一天呀~
“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这句出现在语文园地里的例句目的是尝试引导学生觉察出句子的新鲜感来自于哪里。教参的要求是让学生说一说这句话新鲜在哪里。
实际的上课是,学生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而主要的原因是——不清楚“更夫”的意思,所以这句话和孩子的经验是“隔”的。通过解释,学生知道“更夫”是“是古代民间巡夜的人,每天夜里敲竹棒子或锣提醒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但是却不知道为何这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切入口在哪里?还是得从“更夫”入手。
更夫,一个枯燥、无聊、与漫漫长夜为伍的孤独的人,一分一秒的计算着失去的时间,少有人陪伴。这样的工作、生活,不见得会有人愿意去尝试。
可是在泰戈尔的笔下,“我”却愿意自己是一个更夫,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在夜里,提着灯去追逐自己的影子。“我”不再孤独,也不再无聊,因为我找到了乐趣,那就是与自己为伍。
学生需要理解到哪里?首先,具有新鲜感的词句是自己平时不常见、不常说、不常想到的词语句子,因此,孩子们需要知道“更夫”的意思。其次,所谓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其实是对日常生活的大胆畅想,一种创意性的写作实验。无论对错,更不管好词坏词,适合的、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词就是具有新鲜感的。同理,孩子对这句话的感受也应该是从自己的生命经验出发。
在和孩子们互动的过程中,我越发觉得,到了三年级,一些有效的引导恰恰是在老师及时追问、反问、质疑、补充的基础上,将学生一步步推向对核心问题的思考。
“如果是你,你愿意在黑夜里做一个打更的人吗?”
“不愿意。”
“为什么?”
“因为,别人在睡觉,而我却在工作。”“因为夜里天很黑。”“因为自己一个人,很害怕。”
“愿意。”
“为什么?”
“因为黑夜很安静。”“因为只有我知道准确的时间。”
我想,一堂好的课,恰恰是在师生真正的对话中将思考展现出来。
习作反馈
昨天,孩子们需要在课堂习作点评的过程中,尝试从自己的习作片段中摘取出2个最想细写的特点,结合具体的事例来写。今天,通过翻阅孩子们的习作,我发现结果好了很多,虽然仍有小部分同学对于如何结合具体的事例来写自己如何乐观、自己如何乐于助人、自己如何爱运动仍比较困惑,大部分孩子已经知道如何以一个点为基础,将其写清楚。
我也深知,孩子们的习作练习急不得。那就,继续找方法跟踪孩子们的日常阅读。保持持续的输入,未来的稳定输出也不会是问题。希望孩子们的语言是自然流淌出来的。当然,要从自己处开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