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触任督二脉这个概念,是在武侠小说中,貌似只要打通之后,就可以迈入武林高手的新境界,从此风光无限。后来知道任脉和督脉是《黄帝内经》里面的提出来的,分别是代表人体前面和后面的中线位置的经络。这两个概念对于治病管不管用我不知道,但在金庸老先生的武侠文学普及下,任督二脉至少可以作为两个相互对应的关键概念,做很好的类比。
那么,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而不是武林高手,有没有两个互相对应的关键概念,像任督二脉似的也需要理解透彻并深入践行呢?我觉得是有的,我称之为——内化&外化。
1. 内化——打通知识分子的任脉
之前,我儿子学骑自行车。一开始,跌跌撞撞东倒西歪的,还时不常的为此发点小脾气。几次下来之后,开始熟练起来,可以骑上一段路不歪到了。现在,骑自行车已经成了他的娱乐活动,该快快,该慢慢,几乎不需要思考。像这种状态,可以说,骑自行车这个技能已经内化在他的大脑中了。
现代脑神经学,对以上的说法也是支持的。不断练习一个技能,使得大脑中相应的神经元之间产生连接,连接不断的重复,直到形成相对固定的快速通道。可以说,内化的技能其实就是长在大脑里面了。
《刻意练习》中的理论,把人所处的外围分成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三个嵌套的圈。舒适区在最内层,学习区在中间层,恐慌区在最外层。处于舒适区的技能就是人已经内化了的技能,比如呼吸,吃饭,走路等。学习区就是人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慢慢掌握的部分,恐慌区则是现在无法掌握的部分。人的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内化新技能,拓宽舒适区的征途。 只不过有些人,可能在生命的中途就放弃拓宽和成长了。
《思考快与慢》里面区分了两个概念:系统1和系统2。基本可以相当于直觉大脑和理性大脑。系统1,是直觉大脑,反应比较快,不需要意识的参与就可以做决策;系统2,是理性大脑,反应比较慢。而内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刻意练习把需要系统2处理的行为交给系统1来处理,相当于电脑里面给文件建立一个快捷方式。
我们平时所说的习惯,其实也是类似的概念,很多事情,如果你养成了习惯,是不需要意识去参与决策了。习惯是个好东西!
2. 外化——打通知识分子的督脉
习惯在所有时候都是好东西吗?当然不是,所以,我们才会说有【好习惯】和【坏习惯】。坏习惯就是我们之前不慎建立的不好的快捷方式,不好的内化。应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另外一个概念——外化。
多年前在工作中我遇到这么个有趣的例子,一个熟练的运维工程师,在操作系统服务器,而我站在旁边观看。他手指上下翻飞的敲着键盘,打出一长串令人瞠目结舌的命令后,嘴里嘟囔了一句【错了】,手指却像不听使唤似的敲下来【回车】键……这其实就是一个已经内化到手指肌肉的错误习惯。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那个拿冬瓜练剃头技能的小师父,每次练完都习惯性的把剃刀插到冬瓜上,直到开始给真人剃头……
外化,就是把一些已经习惯化的行为做外显处理,让自己的理性大脑和意识重新参与思考和决策。
据说,老虎伍兹打球的时候很是厉害,可以在一杆挥出去之后的任何时候觉得不对能及时收住,重新调整状态再挥杆。而一般人,杆子挥出去之后就看运气啦。我不打高尔夫,不知道这样描述是否正确和贴切,但至少说明一点,伍兹通过他自己的方式,让打球这个动作外化,或者说,不依赖系统1的直觉惯性和自动化。
关于伍兹打球,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概念是——正念。就是无论我现在做的事情多么的熟练了,我都在做的过程中全身心的融入意识进去。比如,吃橘子的时候,能感受和体验牙齿切开橘子瓣,汁液迸发出来进入口腔的感觉——真的很美好。或者说,这也是一种活在当下。
另外,举一个实用一点的例子:如果你想快速的阅读获取认知,几乎所有的阅读大师级的人物,如罗胖,何帆,刘润等,都会强调【带着问题去阅读】。具体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一年搞定300本书——为什么在音频时代还应该锻炼文字阅读?》
这个技巧的关键是【问题】吗?不是!——是【带着】。因为我亲测过,很多时候,我们读着读着,就被作者给带跑了,这在阅读休闲小说时,或许没什么问题,但当你以查资料的心态,需要快速获取信息时就明显走偏了。这时,把你计划带着的【问题】写下来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而这就是一种【外化】。
内化和外化,就像一个硬币的两个面一样。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内化一个技能,两个技能……很多个技能。同样有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在执行内化的快捷方式的时候,保持一刻体察的心,甚至是通过某些方式外化出来,让自己可以更加合理的处理,获得更好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