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赫尔曼·黑塞,是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作家,也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
黑塞为了写成这本《悉达多》,苦思冥想殚精竭虑,甚至一度痛苦到生不如死。
弗洛伊德说:“艺术家是介于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的一种人,如果他们没有自己的创作活动,将沦为精神病,他们通过创作,成功实现了自我救赎。”
黑塞显然是后一种,他洗脱自己经受过的灵魂折磨,提炼为一部部煌煌巨作,流芳百世、光照千秋。
《悉达多》这本书篇幅很短,但极富哲思,也不知是不是翻译的巧妙,书中的表述夹杂着非常浓郁的印度“口音”,初读需要适应适应。
书中的悉达多,并非佛陀乔达摩悉达多,他是追求个性解脱之道的婆罗门之子,书中的思想也不像佛学的思想,更像黑塞本人求证悟道的感受,这本书无关教义,唯一相关的,和众多教义与哲学一样,都是关于“我”的命题,当然,就如叔本华所言:“宗教是穿着外衣的哲学”,所有思考本就殊途同归。
我对黑塞本人不甚了解,但读书的过程总让我觉得,书里的悉达多就是黑塞独立崇高又颠沛流离的灵魂。
可惜,灵魂过于伟大,重要的笔记读了好几遍也只窥见之万一。
诺瓦利斯说:“生命不该是一部赠与我们的小说,而是一部由我们制作的小说”,这本《悉达多》是一本小说,也是悉达多的生命。
佛教有个常说的词,叫福报。一个人生来可以衣食无忧不用为生存担心,就是很大的福报。
悉达多就出生在一个很有福报的婆罗门家庭,拥有英俊的面容、良好的教育、富足的生活、安逸的环境、慈爱的家人,此外,悉达多还有一颗求证悟道的心,为了道,他舍弃了这句话所提到的所有“福报”,少年的悉达多决定离家远走,做一位苦行的沙门(就是我们理解的苦行僧),这一别就是一生,再也没有回来过。
第一道门:沙门
悉达多的目标是远离“我”,他认为从“我”出发的一切都是嘈杂的、污浊的、外在的,要寻求“本我”,就要追寻“超我”,无渴慕、无愿望、无梦想、无喜无悲,让空洞的心灵觅得安宁,当“我”被彻底征服,当“我”消亡,当渴求和欲望在心中寂灭,那个“本我”就必定觉醒。
他锻炼自我从“我”中超脱,融入动物、融入石头、融入木、融入水、融入陌生的万物中,他学会诸多克己之法,他战胜疼痛、饥饿、焦渴和疲惫,他通过禅定,在一切表象前心神凝定走向克己。
转自微信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