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文责自负)
文/郑荣
莫道桑榆晚,最美夕阳红。
一种爱好,一分乐趣;一分坚持,一分收获。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纠缠在岁月流逝、人生渐老的烦恼中,不能正视自己,正视现实。不与时光计较,是一种优雅的姿态。退休后,我坚持读书、写作、摄影、参加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这一切皆因缘于我对福城的热爱。在福城工作生活多年,我仍然不放弃梦寐以求的目标,让自己天天开心,那才是快乐人生。在我的眼里,福城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1:泗黎路的风景线
在观澜二小、龙华区第二幼儿园、福民幼儿园附近的泗黎路口,每天,当老人护送孩子过马路的时候,总有身着红马甲的义工,挥动着手中的小红旗指挥行人与车辆。
当红灯亮起,义工们马上警示路人停止穿越公路。当绿灯亮起,义工又指挥爷爷奶奶们牵孙子匆匆而过。义工年龄最大的有五十多岁,最小的也不超过20岁,刚刚参加工作。五十多岁的阿莲退休前在塑胶花厂工作,退休后在家照看孙子、做家务。阿莲是个闲不住的人,自从参加义工活动后,身体比以前更硬朗了。
红马甲是深圳精神文明的名片,也是深圳的一道亮丽风景。义工们非常辛苦,炎热的天气,脸上捂着口罩,在路边“蒸桑拿”,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着我和无数深圳人。
在泗黎路,与义工们相互映衬的风景,是武馆村路边一排排长芒杜英树,小白花散发出浓香的味道。抬头仰望,树枝与树叶朝上生长,花骨朵像小铃铛一样下垂,花瓣像羽毛一样纷纷坠落,铺满绿道。蜂蜜像园丁似的在辛勤劳动。 长湖头马路两边的小叶榕长满胡须,有些粗大的胡须,像人一样手牵着手,那些开盘的枝丫像遮阳蓬一样给路人带来荫凉。
夜暮降临,华灯初上。泗黎路一带万家灯火,欢天喜地,热火朝天,喜气洋洋,俨然一座不夜之城。
二:福民市场的市井生活
民以食为天。
每天去福民市场买菜是我退休生活的必修课。虽然福民市场的菜价比稍远的岗头市场偏高,但毕竟近多了,不用坐公交,走路也当煅炼身体。
去市场买菜的次数多了,发现福民市场有不少当地菜农种的菜。虽然这些蔬菜卖相并不咋的,但都是无农药无污染的绿色环保蔬菜,价钱相对偏高些,但没泡水,买回家还能放几天冰箱,也颇受大家青睐。
福民市场的一家豆腐店,摊主俩口子年龄并不大,三十多一点的年纪。夫妻俩告诉我,做他们这一行很累,凌晨两点就起来磨豆腐、打豆浆、炸豆腐块等,做好这一切,正好到了早上六点多。小伙子用三轮车将货送到福民市场卖。虽然有许多固定的商家,豆腐并不愁销,但零售的产品遇上雨天,一时卖不完,也担心坏了。
夫妻俩来自梅州,两个娃娃交给老家的爷爷奶奶照看。他们在附近租了间条件不太好,价格便宜的平房住,除去房租和日常生活开支,每月所挣的钱仅够养家糊口。但为了生活,夫妻俩只好省吃俭用,三十多岁的年轻夫妻,至今用的还是老人机,别说用手机玩微信,每天忙得看看电视的时间都没有。
福民市场干净整洁,菜蔬丰富,人也和蔼亲近。
三:大水坑历史沧桑
《红色福城》一书记载着大水坑的沧桑历史——
1941年10月8日,香港沦陷后,日军直捣观澜进犯福城,企图占领福城辖区的大水坑村,进行烧杀抢掠。水坑村前有一条约四米宽的小河,河面只有一条用花岗石条搭成的小桥,河两岸是农田。当时,东宝惠游击队连长韩捷带队驻扎在大水坑,据可靠情报获悉驻扎在观澜墟的日军准备侵犯大水坑村的消息,韩捷立即带领一部分游击队员穿过大水坑村前的小河,占据有利地势,另一部分游击队员隐藏到山上,埋伏在路旁的荆棘丛里。待日军大队人马耀武扬威抵达大水坑时,韩捷一声令下,顿时,大水坑枪声大作,喊杀声惊天动地,由于事态突然,游击队忙于备战而未通知村民,大水坑村民听到枪声后,立即组织老弱妇幼紧急转移。游击队战士与日军激战犹酣,青抗会、农抗会、妇抗会成员挑茶送水支援前线战士杀敌。日军多次进攻,始终遇到我东江纵队的顽强抵抗,最后,日军才如丧家之犬夹着尾巴灰溜溜地撤离了。大水坑军民联手粉碎日军的阴谋在福城抗日史上树起了一座胜利的丰碑。
据当地老人介绍,大水坑以前是一条臭水沟,过路行人总要捂着鼻子。如今,在大水坑河道的石桥上,两岸鲜花盛开,绿草青青,流水涓涓,缓缓地流向远方。此时,站在石桥上,我仿佛看到了游击队作战的身影,听到了胜利的号角。清澈透明的河水冲刷了旧时代的淤泥,整洁漂亮的河道记载了新时代福城改革开放的新貌。
大水坑公园绿树成荫,簕杜鹃花竞相开放,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年轻人坐在树下看手机,聊天,孩子们嘻戏玩耍。革命老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人们生活的安详。眼前的大水坑、福城,天更蓝,河水更清,人更勤。
四:医疗卫生的变迁
现在的福城有龙华区中心医院和医院下属的10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20年前,观澜只有一家人民医院和两个门诊。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门诊变成急救中心,再变成省级社康示范中心,医院也成为三甲医院。社康的医护人员从过去的单一看病,到现在为四:医疗卫生的变迁
现在的福城有龙华区中心医院和医院下属的10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20年前,观澜只有一家人民医院和两个门诊。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门诊变成急救中心,再变成省级社康示范中心,医院也成为三甲医院。社康的医护人员从过去的单一看病,到现在为居民进行妇、幼、老人诊病与保健,还有辖区内居民的慢性病管理等服务,他们都要完成重大的思想转变与服务理念的更新。
“小病到社康,大病去医院”。如今,龙华区中心医院从过去的医院科室单一到现在心血管科肿瘤科等科室的设立,就医范围从血液透析、癌症筛查与治疗,大手术和生娃等等,市民就医环境选择更大更方便更安全。从医院退休五年的我,现在作为被服务对象,让我体验到无论是作为患者还是医务人员,处理好医患关系非常重要。社区健康服务是跟人打交道,服务态度,服务质量与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对医务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在我居所附近有福民和田背社康中心,还有历史悠久的中心医院。作为老人,在福城居家和养老非常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