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在回家的汽车上,我就迫不及待地发一条朋友圈昭告天下:“朕回来了,可约!”
好像只有约几个初高中的好友,寒暑假才算真正开始了。
不必洗头便出门,
喝喝汽水、打打掼蛋、聊聊糗事。
“珍惜现在的友谊啊,等你长大了连同学聚会都不一定愿意去参加。”无数前辈曾经和我这么说“生活水不同的不愿意去参加,混得不好的没有脸去参加,哎,总是好烦的嘞!”
那时候,我是不信的。
我觉得情比金坚,
我觉得友谊万岁,
我觉得青春永不落幕。
可惜,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一个初中天天一起骑车回家的同学,因为清理微信好友又重新联系上了。
我欢天喜地地问她:“为什么毕业之后都不太找我聊天呀?”
“因为怕除了聊往事,再没什么可说的。” 语气中颇有无奈,“天天泡实验室挺累的,再说你转得那些话题,我也不懂。”
潜台词是:当下互不相知,未来更不可见,我们只有曾经了。
好吧,我后来再也没找过她。
我大一的时候,有一群要好的小伙伴。当时,《致青春》上映,我们五个女疯子去看夜场,坐在影院的最后一排从头吐槽到尾。散场后,勾肩搭背地在马路上唱红日,从电影院一直走回了宿舍。
然而,她们2+2了。
现在的她们,在冰天雪地的极地拍极光,在战火纷飞的第三世界当记者,在国际辩论大赛上势如破竹。
我除了点赞,好像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有时候,也会感到淡淡忧桑。
害怕你以惊人的成长速度越走越远,而我还在原地。
慢慢的你会发现,时光帮你筛选好了那么一群人。
不管你们变成了什么样子,多久没去联系,等到假期一到,线上约好。
对面一坐,话匣子一开,她还是你喜欢的那个她,如昨日形影不离一起打水的她。
你聊你的职场见闻,她说她的旅行故事,不在彼此身边的这些年,好像又什么都没错过。
前几天,马迪松的推文里说过——平等是交往的前提。
大概,友谊,也是这般刚刚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