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完了《存在主义救了我》和《情绪修复全书》,有时候我能感觉到书里的内容在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我去改变。
我曾经试过很多次,在意识到需要改变的当下立刻做出改变,然后就会发现这个行为可以持续很久,甚至可以一直保持下去。
在这之后,我再看到所谓21天才能养成什么习惯,我也就不再相信了。
能够掌控自己的习惯,遵循内心,且成为自己期待中的样子,真的是一件非常值得开心的事情。
前几天跟朋友聊天突然提到跟皮肤保养相关的话题,我才意识到这段时间读书读到忽略了这部分。也是从那天睡前开始,又捡起了面部刮痧的习惯。
意识到的当下,马上就去做事,会让人在提升行动力的同时,逐渐变得自信。很多小事、琐事,越拖就越发让人觉得自己非常糟糕;
反倒是立马去做,才是最简单的。内心的舒适感其实是来源于,我们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并且真的做了,不强迫、不拖延,就是自然而然地成为自己期待的样子。
当生活中充满了这些下意识去做事的时刻,我们的生活就会逐渐保持秩序和平衡。
昨天在《存在主义救了我》中也看到了这种观点。过真实而具体的生活,让生活变得有条理,沉浸在真实生活中,做真实的自己。
顺便分享一下我无痛“刷”手机的习惯。没什么特别的,大概和大多数人一样,我的手机里也只有我感兴趣的东西。
通常都是我真的觉得很美好的内容才不会屏蔽掉。比如那些随手拍(图片)、记录一些随笔和当下感受的内容,我会感兴趣;
通常我自己分享的书,我是不会去看书评的,因为自己都已经读过了,就不必再去看其他分享了。另外我也不是很依赖豆瓣评分,有些人没兴趣读完就去给差评,也有些书评是靠大量摘要堆砌出来的却给了满星。
评分依据都不重要了,对作者来说也是一件不太公平的事。所以我只依赖自己有没有从书中学到东西,作者的内容是否真诚,以及自己的阅读体验......
还有就是我会因为想要学习怎么养好某种热植、局部锻炼的方法而去直接搜索这类教程。当我掌握这个方法了,我就还会把常用软件的首页推荐调整为只推学习和读书的内容。
也就是说按照读书学习的原则去,去调整首页推荐的偏好,那么推过来的内容自然也会让我学到一些东西,或是收到一些来自别人自驱力的影响。
对于各大媒体平台,我不太会去关注谁,朋友圈、微博各种所谓打发时间的东西我都不感兴趣,朋友圈已经关掉第八年了,很早就不关注其他人的生活了。
各种软件的推送消息都是可以单独设置的,比如购物软件相关的优惠、活动等内容的推送,我都会关掉。同理,手机上没有无用软件、社交平台不关注不必要的人、不感兴趣的信息、收不到没完没了且浪费时间的推送。
对我来说,其实看看别人学习读书的日常,也是我娱乐放松的一部分。另外我手机里没有可以刷剧的软件,有需要就直接去开电视或投影仪了。
之前发文章的时候注册了很多平台,前几天也一次性注销掉了大半没什么起色的平台。其实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很宝贵的。经营好自己现有的一切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我的手机只要亮屏,就是有我需要去查看的内容。这样我的时间才是属于自己的。
当然,如果大家就选择了让手机占用我们大部分时间,那就另当别论了;但如果大家只是没意识到自己的时间具体都做了什么,那就需要认真关注一下这部分了。
很多时候人们一边觉得时间不够用,一边又在很多杂七杂八的事上消耗掉很多时间。每天如此,长此以往消耗掉的便是人生中的一部分,而不仅是一点点不值一提的碎片时间。
况且每天都获取着太过繁杂、密集的信息,对大脑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读书获取的信息是相对系统化的,它是由上下文关联的、是能够让我们大脑中的信息也逐渐被关联起来的,但短视频可不会带来同样的效果。
总有人在问“读书的意义是什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类问题可以一直列举下去。我对这种问题的回应就是,只有去做了才能找到意义。
去读书、去生活(包括一切你认为可能有意义但又持怀疑态度的事情)从来都不像字面上那么复杂,就是个很正常的动词,只是它需要我们尝试去做、持续去做,才会有反馈、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