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天由命的斯多亚主义(4)

(六)

一个不受欲望困扰的心灵便是一座城堡,也是人面对未来的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依凭它,我们可以休憩,可以视敌人如草芥。

                                                                                                                  ——奥勒留

奥勒留是罗马帝国著名的明君之一,有“御座上的哲学家”之称。他爱好哲学,特别是擅长哲学思考,是晚期斯多亚学派的主要代表。

奥勒留幼年丧父,然后被他的叔父收养,并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因为能力和智慧突出,被推选为罗马的执政官。而后,由于他的叔父安东宁▪安尼成为了罗马的皇帝,于是在奥勒留26岁时又被指认为皇位继承人。公元161年,罗马皇帝安尼去世,他和他的堂兄奥勒留▪韦勒一起继位,成为罗马皇帝,共掌天下。公元180年,奥勒留在维也纳病逝。

在奥勒留执政罗马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对内平定了帝国东部叙利亚城邦的军事叛变,对外分别击败了东部帕提人和北方日耳曼等蛮族的入侵。再加上瘟疫饥荒、洪水内涝、地震灾害,可以说奥勒留执政的这二十年是多事之秋,是凶多吉少的二十年。

作为一个帝国的最高领袖,一个心系臣民的明君,他付出的劳累和辛酸更是高于常人。而每每面对天灾人祸,战乱频发的时候,他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担当。他对国家的稳定、社会的繁荣以及平民百姓生活的苦难感觉更加深刻,他深知人类的艰辛和苦难。每当他沉浸在这种痛苦和悲观之中,他就会忍不住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人性的本相,而唯有思考才能让他得到片刻的冷静和安宁。

他很早就开始接触和学习斯多亚学派的哲学思想,深受其中的伦理学思想影响,摈弃欲望,忍耐克制,追求一种自然脱俗的生活,这也是他心目中向往的有德性的生活。正因如此,他养成了作为一个哲人的优良传统,喜欢思考,而思考也似乎成了他可以解脱烦恼和苦闷的唯一途径,唯有这样他才得以求得内心的安宁。在繁忙的政事之余,在颠沛的征程路上,在每一次冲锋厮杀之后,那一个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他总会伴随着军号声,巡更声沉思、书写,那一刻他才是属于自己。

《沉思录》,共计12卷,该书不成体系,各部分内容之间没有什么逻辑关系,是奥勒留断断续续记录的片段式日记,内容大多为跳跃式的思想火花和人生感悟。文字悲观低沉,反映他对人生无常的无奈情绪,同时具有较强的自省意识和自觉态度。很多人说是奥勒留为自己写的,是写给自己看的,是无数次沉思后的顿悟,是一种灵魂与肉体的对话,自己内心的独白。

也正由于他的这种思考习惯和书写形式,所以究竟能不能称为哲人尚有争议。作为哲学家,首先,他的思想中必须有明显的哲学命题;其次,得有一定体系的哲学思想。对于这两点,奥勒留似乎都不具有,他所能提供给大家的就是那12卷的《沉思录》,这称为哲学著作似乎也很是勉强。在我看来,奥勒留的哲学活动倒很像中国早期的诸子百家,他们之所以不被西方哲学界认定为哲学家,就是因为思想上的随意自由和逻辑上的松散无序。不过从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角度来说,奥勒留的哲学和中国的诸子百家一样,更像是思想而非哲学,那么把他们称为思想家似乎也比较合适。(如果从狭义的哲学来说,思想和哲学相比较,思想更具广泛性,而哲学更具逻辑性或者系统性。移走??)

(七)

奥勒留认为,宇宙就是由神创造的一个有一定内在秩序的整体。而个人就是这个有机整体中的一部分,并与其他同类发生密切关联。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把存在于世的人置于人与神、自我与他人、理性与情欲这三种关系之中,那么作为整体中的个人就必须服从集体的利益和履行应当的职责。对神要虔诚的尊重和无条件的服从;对他人要仁爱公正,履行社会公共职责;对自己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克制欲望,守护好心灵的净土。

既然人是属于宇宙的一部分,那么服从宇宙法则,遵从天意顺从天命,对神的虔敬就是人应有的责任。人应该把在这个世界所遭受的一切当作整个自然规律中的必然结果,必须心平气和接受的接受过程所有的一切幸与不幸、荣辱得失、悲喜苦乐。那些不安分、不知足的人就是自然法则的逆行者,是神座下畏罪潜逃的奴隶。而那些和自己命运抗争的人就像被割断喉管的猪,做作垂死的无畏挣扎。这些人都是对神的不敬和亵渎。在这里可以看到斯多亚学派的伦理学核心理念,人就应该服从天命,顺应自然,听从命运的安排。

这个世界是一个由很多目的合在一起而达到稳定和谐的体系,体系内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着某种目的。人活着是为了生存,而人为了追求存在的意义,就有了某种功利和义务的存在。(万物皆有目的的目的论?)人既然是这个世界创造的,那就必须承当生存所应有的责任,神让你来到世间不是光来享乐的。奥勒留要求人们要有一种紧迫感,时刻牢记你在世上的责任和义务,不时告诫自己:“我要起床去履行一个人所负的责任。”,“如果你选择今天去行善,就不推到明天,那你就进了你的本分”。作为一位帝王,具有这样的责任意识,可以想象他的劳碌和奔忙,他是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度过,并警醒自己:别以为你有万年的生命可以抛洒,死亡迫在眉睫。趁自己活着,力所能及地去行善吧。

奥勒留要求每个人热爱人类,相互关爱和包容,容忍他人的缺点,宽恕他人的不义。人类生而合群,犹如手足,唇亡齿寒。每个个体都生活在与他人的密切关系中,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彼此为对方而存在。蜜蜂共同构建甜蜜,蚂蚁协助筑造家园,猴群结伴抵御外敌。作为不同于动物,而高于动物的人类,更应该在理性的指导下发挥协同合作能力,互助互利,而不是一味的自私追求单方面的权益而损害共同的利益。相互扶持,共同发展,这才能构建人类共同的命运体。

依照自然的生活就是依照理性的生活。人是理性的动物,就应该接受理性的指导,克制情欲,审查动物性的欲望,控制感官的诱惑,保持一种理性的快乐。要提防心灵屈从于肉体,理性屈从于快乐。如果心灵可以超脱于利欲权色之外,不受世俗荣辱得失所拌,那么我们将会获得一个清凉圆满、安静和谐的世界。奥勒留说:“一个不受欲望困扰的心灵便是一座城堡,也是人面对未来的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依凭它,我们可以休憩,可以视敌人如草芥。”心灵的强大来自内心的坚守,而这份坚守需要的就是我们如何的理性去面对这个物化的世界和欲望的海洋。

(八)

德性是人生在世最高的追求,而人应该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在奥勒留这里,和塞涅卡一样,有德性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奥勒留认为,生活开始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善,不要盲目的认为多数人的追求就是善,在人生中,除了仁爱、节制等德性,没有什么还能称得上是善。那些世上大多数人追求的权利、金钱、地位都是一些空洞和虚妄,是没有意义,容易消失和腐朽的,而谦虚、虔诚、忠实才能从广袤无垠的大地上飞跃阿尔卑斯山得以永存。任何善的事物都有本来的善性,是内在的一种价值,不因外界而影响。就好像一块祖母绿,不会因为你说它美它才美,而是它自身的熠熠生辉。德性不是用来炫耀而博取虚名的手段,它是作为一个理性的人所应有的内在品质。

德性本身就是目的。“如果你愿意,你就可以做一个严肃而虔诚的人,可以吃苦耐劳而摈弃欲乐,可以所求甚少而毫无怨尤;如果你愿意,可以举止文雅而神情威重,可以性情不事铺张,而又不以琐碎为意。”为善是我们每个人必行的事,做一个有良心的人,不陷入真正的恶,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

德性就是幸福。奥勒留和塞涅卡一样认为,幸福就是拥有善的能力而践行善的品行。贪图享乐,追求名利都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只有那些善行的品德清单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比如谦卑、仁爱、正义、节制。人的幸福就是完善德性的过程,幸福就是有德性。

面对生死,从来都不是小事。不管你乐不乐意,你都得回归自然,而真正把你生命取走的就是当初把你带到这个世界的自然,所以你应该坦然接受,无所畏惧。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短亦何,长亦何,这和我们的幸福根本无关,因为我们根本无法决定我们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里延展生命的广度,关注生命的价值、履行生命的义务、完成做人的职责,考虑如何更有意义的度过此生,而不负流年。因此,只有真正思考过生命的意义,理性生活的人,在死亡来临的时候,才能做到淡定从容,泰然处之。

奥勒留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内心的安宁。要想获得内心的宁静,就要在神的指引下,热爱人类,遵从自然,过一种由德性的生活,并且敢于直面人的卑微,承受命运的无常与痛苦,坦然面对生命不幸和死亡。在这里可以看到奥勒留达观的生命理想和豁达的生活态度,唯有在繁杂的世俗和喧嚣的世界内寻得一方净土,你才有可能退隐到宁静的心灵深处,而获得内心真正的安宁。

(九)

奥勒留的平等思想,博爱主张等世界主义精神,给斯多亚学派哲学体系注入了新的血液营养,同时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启蒙思想的回响。他的德性自足的理念在康德那里产生共鸣,而关于善恶的阐释则在黑格尔哲学思想中得到发挥。

奥勒留的伟大,在于他认可世界的秩序,(不管是人还是神,都在这种秩序之下,)而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员,哪怕他是君临天下的帝王,他也甘愿把自己缩小缩小再缩小,直至沧海一粟。他倡导世界主义精神和平等的社会理想,竭力于人类的公共利益,忧国忧民,无怨无悔。他认为这是每一个人都存在应有的本分,履行作为一个人的责任,是

他用悲观的色调和悲悯的情怀断思沉钩、怀柔天下,他思索世界,思考人生的价值与命运的无常,直视灵魂与肉体的矛盾。然而,我们小心揭开这灰暗的外衣,我们依然可以看见坚硬盔甲下崇高的精神内核和散发人性尊严的光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