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提示
人生,还是需要喝点鸡汤!But,阅读此文,谨防打脸!
2015年11月,深圳,我与万同学碰面交流了他入职公司以来的一些感受,从学生向职业人转型的过程中会碰到的关卡在他身上也不例外。
从金种子项目走出去的同学们偶尔与我也有些交流,大家每每谈及实习和工作中的事情也颇有不顺之意。我一直想找一个词来概括我的建议,想来想去还是觉得“死磕”比较准确。
相信很多人的微信公号里都关注了一个每天早上6:30发60秒语音365天全年不休的胖纸,就是罗振宇,他创业的自媒体(或叫知识电商)“罗辑思维”在2015年完成融资,估值13.2亿元。这个胖纸挂在嘴边的著名的Slogan即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
在金种子一期和二期的时候也流传一句话,叫做“每一份私下的努力都会获得倍增的回报,并在众人面前被表彰出来”,这句话是我自己在大三的时候学到的,也就是死磕的精神。
领导都是作死的完美主义者
学生时代很多同学都比较像文青,有自己的调调,自己的做事方式,比较坚持自我的审美,思考很多、行动不足,喜欢冷眼看世界,可一旦进入职场,可能会不太适应。
面对完美主义倾向的领导是初入职场的同学们的第一个挑战。在学校期间我行我素,没有人会对你做的事指手画脚,但是到了职场就截然不同,每天都面临着交付工作成果的压力,领导的意图往往很难一五一十的交代清楚,领导对文档中的文字、标点符号、排版等细节近乎吹毛求疵,似乎处处都不顺。
不止一个同学在与我的交流中提及到了来自领导的压力:“难道领导是故意挑我的毛病?为什么我做的事情他总是不满意?为什么碰到的领导都是作死的完美主义者呢?”
职场中大部分的人都只做到70分
为什么领导都是作死的完美主义者呢?领导们都是神经质吗?其实,反过来看,据我的亲身经历和观察,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其实我们身边大部分职场人的工作都只做到了70分!!请带着这个结论仔细想想自己和身边的同事,想想是不是这样的?
大部分的职场人所信奉的原则是:“差不多就得了”、“做到刚刚好就行”、“反正领导也没说不好,那就行了呗”、“做得越好,日后领导交代的事情就越多”。貌似这些也没错呀。
老实说,进入职场之初,你的选择并不多,唯有通过交付高质量的工作成果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可,所谓高质量更应该从外向内的看,而不是你自己的标尺。
对大部分人来说“刚刚好”的70分,对职场新人而言意味着有了新的机会,大部分人都满足于70分,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做到80分?85分?起跑线一致的情况下,我们的终点线可以比70分更远一些。
应对完美主义的领导,需要“死磕”
我曾经看到一篇滴滴打车总裁柳青的报道,摘录给大家:
滴滴打车的总裁柳青(柳传志之女)在加入滴滴之前曾在全球知名的投行高盛工作十余年,高盛这样的投行听起来非常高大上,收入也颇丰,但不可忽略的是在这样的公司工作需要的就是死磕精神,一周工作140小时。
柳青毕业的2002年,正值互联网泡沫破灭,高盛录取新员工名额从30名缩减到6名,名校生间竞争惨烈。在经历了十八轮面试,她正式入职,成为了高盛亚洲区最底层的分析师。
24岁时,柳青每天回家照镜子,觉得自己像42岁。那是她硕士毕业后刚刚加入高盛的日子。她在香港的长江中心上班,每天大概清早5点下班,紧跟着9点又回来继续上班。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她总会迷迷糊糊地撞进出租车,跟司机说“我要去长江中心”,对方回答“你就在长江中心”;或者说“我要去旧山顶道”,那是她的住处,司机回答“你就在旧山顶道”。
经常半夜1点钟,柳青和一个好朋友约在女洗手间,抱头痛哭,互相借对方肩膀解压。痛苦不仅来自于长时间的加班,更来自于辛苦做出来的东西不知道能不能被领导认可。
第一次几天几夜没睡觉做完一个财务数据模型,柳青被领导狠批一顿。被批评的错误都是细微的:四位以上的数字一定要隔三位加个逗号;如果是假设的数字,一定要用蓝色;做一个饼图,中间有一块颜色错了,因为紫色不够紫。甚至,领导要求每一条语音留言都要按照规定格式,不能上来就用自己平时习惯的嗓音说话,而要留下沉稳、成熟的声音。
“这个就是专业呀。”柳青后来渐渐理解了:“很多时候,你带着计划书去跟你的客户讲,人家未必听。你懂什么战略?人家信吗?但是如果对方发现你的东西做得很专业,你的信服力会大增。如果他发现你这儿全是错别字,页码都标错了,可能就会质疑你整个的专业度。信服力不就是这样吗?要把一个真实的故事讲得真实都很难,更何况当你去讲一个你自己都不是很有信心的事,对吧?
真的所有的方法都用尽了吗
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但是否真的所有的方法都用尽了吗?脑袋想破、死磕到底了吗?也许未必!
一个朋友曾和我分享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曾经她在物色一个招聘经理时,有一个候选人原在一家小型的地产公司,这家地产公司的雇主品牌和知名度并不高,为了给这家公司招聘到一个财务总监,尝试了各种传统的网络和猎头招聘渠道,情况都不理想。
后来,这位招聘经理将自己“伪装”成财务岗位的候选人去“应聘”一家目标公司的财务经理岗位,成功绕过目标公司的HR“面见”目标公司财务总监,最终成功挖猎到目标公司的财务总监。
这位招聘经理成功的跨越了70分的平均线,反过来看我们身边的HR同行,又有多少人如这位招聘经理般的“死磕”呢?
与时间做朋友,还要跑赢时间
10000小时定律相信大家都不再陌生了,可是付诸行动的人少之又少。时间是催化剂,我们要与时间做朋友,用时间去累积,同时,还要跑得赢时间。俗话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都发生在8小时以外”。
想要跑得赢其他人,需要在相同的时间长度里付出更大量的行动,这是最简单的算术题。
目前国内“PPT大神”秋叶其实早期的PPT也做得很烂(下图是秋叶2008年做的PPT),但自从他下定决心要做好PPT后,“每天看和做10个小时以上的PPT。”
差不多用了4年的时间他的PPT就脱胎换骨了,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并成为个人品牌。因此目前他在学校外的收入几乎是他在学校工资收入的40倍!这算是一个绝佳的案例。
收起文艺范儿,变身死磕派
喝了这么多鸡汤,再来点干货,给大家一些死磕的小建议。
01.找到切入点,集中时间和精力全力投入
无论你想在工作或是生活,个人技能或个人健康等方面有所突破,找准切入点,然后集中时间和精力全力投入,向着10000小时迈进,勇敢的行动、大量的行动,坚持到底。如同挖井取水,需要单点突破,力出一孔,而不能流于表面、浅尝而止。
为了便于统计,可以下载如ATimeLogger或Mr.Time的APP统计自己在每一个领域投入的时间,让变化发生。同时,在每一个小阶段的目标达成时,给自己设定一个小的阶段奖励,让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打怪升级”。
02.一遍做好
我的第一位领导曾经告诫我,“一件事情第一次出错我认为你是不懂得怎么做,第二次出错我认为你是不小心或疏忽大意,第三次再出错我就认为你是故意的了!”这句话一直影响我至今。
当我作为下属开展工作时这句话一直警醒我在完成一项工作准备交付时会再三检查是否有疏漏,尽可能确保自己交付的成果的一次通过,正因为这样我获得了比70分的大多数领先一点点的机会。
当有一天我成为别人的上级时,看到下属需要一遍一遍修正自己交付的成果时,更加的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如果一件事情需要反复的“返工”,领导可以理解为“不用心”、“能力差”、“态度不好”,如果类似的情况发生两三次,一旦形成这样的印象想要挽回就很难了。反之,如果总能一遍做好、一次成型,领导的心里只会“暗暗叫好”,这印象分算是拿到手了。
想要一遍做好,就需要反复、反复、再反复的死磕自己的心态、技能。
03.留意细节
一位金种子的同学和我分享了一个他实习期间的案例,他们HRD Kevin曾和他分享一个细节: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公司领导们也习惯用手机收发邮件,若遇邮件正文有表格时可以将表格部分转为图片插入邮件正文,因为表格若不转为图片在手机上可能会出现格式混乱,影响观看,而图片格式不会受此影响。
听到这个细节我试了试,果真如此!这也是我自己之前所忽视的一个细节。也许大部分的职场人知道了这个“bug”也会想“这没办法呀,手机邮箱就是这样的,我又改变不了邮箱的呈现效果”,但是,有一部分人始终会从另外的角度想问题“如何让我想传递的信息更有效的传递”。
同样,在中国民营企业NO.1公司工作的富兰同学告诉我,她初入职场每次需要发邮件给公司领导们时,在邮件拟好后都会先发到自己的邮箱看看呈现的效果如何,检查无误后才会正式发送给领导们。有时候,这样一个细节也就足够了,但背后却依然是死磕自己。
04.时间观念
这里所说的时间观念是指完成任务的时长和效率。职场中,上级在布置工作任务时即使没有口头上直接规定完成任务的时间,在他们的心底一定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有一个预估的时间界限,如果下属在这个时间的刻度上把握不准,总是超出上级的时间界限,会令上级十分的头疼。
时间在职场中是稀缺资源,而且随着职位层级的越来越高,越发的稀缺和宝贵,压力越大。你的领导都是多线程、多任务运转,所以在时间的问题上千万不能“放松警惕”,衡量的指标是你的“内部客户”而不是你自己。
因此,当我们接到一项任务时需要好好的拿捏下任务工作量,评估时间和效率,或者主动和上级进行沟通予以明确。如果在时间上总能超越领导的期望,相信会得到“另眼相看”。
05.推荐一本书
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