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本质主要有两点:
1、信息流的传播 2、工具化
信息流的传播,带来了“信息对称性”,原来靠信息不对称性来获利的行业被逐渐消弭,比如中关村电脑城基本已被电商取代。所以可以推导出:传统行业里,任何信息流传播不畅或效率不高的地方,都是互联网可以介入的机会(比如传统出租车与滴滴)。当然,政府项目仍是例外,很多“有关系”的公司还在靠政府的信息不对称性来获利。
工具化,带来的是效率提高,大幅降低“边际成本”。仍以滴滴为例,传统出租车基本上每次只能拉一个(批)乘客,需要第一个(批)乘客到达目的地后,再寻找第二个(批)乘客。两次获取乘客的成本基本一样,每次行驶中产生的成本,也均由一个(批)乘客承担。而滴滴可以通过“拼车,拼单”模式,极大的降低第二个(批)乘客的获取成本,行驶中产生的成本也由多个乘客承担。所以将来滴滴一定可以做到:对司机端服务收费高于传统出租车公司,乘客端乘车收费低于传统出租车的同时,仍能保证司机端收入高于传统出租车公司。
其实千百万年来,人们的需求变化不多,变化的是达到目的的机会成本,所以不论是新的模式取代旧的模式,还是新的产品替代旧的产品,在解决用户达到目的机会成本上,要么是填补空白,要么是提高效率。
对于不论是纯粹互联网产品,还是互联网介入的产品(所谓的“互联网+”)来说:
填补空白,就是将原来“信息不对称”的供需两端连接起来。
提高效率,就是通过“工具化”的信息流传播,降低“边际成本”。
能做到“填补空白”的产品,基本上都是某一拨科学技术成熟红利的最大获益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每一次科技成果的成熟,都会对应带来一次相应领域内产品的变革(互联网差不多是把科技成果转变为产品最快的领域),这也犹如量变累积质变的过程,通常情况下,技术成熟就是这个质变的关键因素。所以一般来说,大致会产生如下的情况:
1、客观条件成熟(技术、政策,主要是这两方面),红利出现
2、“泛巨头”产品出现
3、领域垂直细分,这一波技术、政策红利的继续消化
4、跨领域结合,长尾效应,老技术焕发新活力,演化出扇贝型生命周期
5、新技术、新政策红利出现,循环上述步骤
最早成功摘到这波红利果实的产品,也是适用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最容易做成“巨头”的产品(巨头再进入与己相关的领域,也更加容易控制“边际成本”)。
而在细分的垂直领域继续消化科技红利,则是与巨头竞争,与同行竞争,重点就是“提高效率”,在解决用户达到目的机会成本上,比别人效率高,成本低。
阿里与微信,是“电子商务”与“社交”领域内的巨头,他们都成功摘到了互联网技术成熟的最大红利,一个连接了“人与商品”,一个连接了“人与人”。与之同时或随后的竞品,都无法在这个领域内与之正面竞争。
外卖与陌陌,同样是连接“人与商品”,和连接“人与人”,则是互联网技术成熟红利的继续消化。在更加垂直细分的领域内,一个连接“人与外卖”,一个连接“人与陌生人”,效率都要高于阿里与微信。
总结起来一句话:互联网带来的是“信息流传播”与“工具化”,在互联网趋势下的产品,都要从“填补空白”和“提高效率”两方面来衡量自己产品,是否做到,而且做的足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