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南北之中的原因,还是中原地区的风土人情,造就了河南的特色面食。
可能是面条制作起来比较方便简单,所以从小家人就喜欢做面条吃,我也有幸从小时候就学会了这种简单的面条做法。
区别于外面经常见到的所谓手工面条,家乡的老做法不是手工制作,至少不全是,手工做的仅仅是第一个步骤就是把面和水合适的拌到一起,不能太干不能太湿。然后剩下的步骤全是机器制成,小时候是手摇轧面机,长大了是电动轧面机。
至今天我吃的面条还是自己用面条机轧出来的,这种工具不像现在的智能厨具那么智能,首先要做还是自己动手把面和水掺到一起。技术老练的如我母亲,20分钟不到就可以完成一家人的午饭所需,菜鸟如我也只需要30分钟就可以了。
不管在外面吃的面条有多好吃,总会觉得缺点什么,也总不如自己在家做的好吃,不管是面条还是其他的菜品。
只不过大家都好像忙的连吃口饭的时间都没有,更不用提做饭这件事了。
几乎现在的每个年轻妈妈都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可爱的,起码是在平均水平之上吧,孩子即便是在撒泼,也是可爱的表现。就像流行了整容以后,每个整容过后的人都把自己当做再生的天使,整容前是上辈子,上辈子是折翼的天使,整容后才是新生活的开始,才是仙女下凡,上神开悟,终于修成正果。
在当下繁荣的市场环境下,人们能够轻易的获取到需要的商品,一个好消息是人们对于手工的爱好热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地,这也为手工匠人的生存提供了极为友好的环境,现在更是各路手工制品爆发的时代。
人们总是对自己的劳动成果,给予超乎寻常的评价,不管是自己做的饭还是自己生的孩子。
人们热衷于购买宜家的家具,因为大多数宜家的产品需要自己动手组装,不仅是宜家的产品质量好,更是人们对自己的努力成果的肯定。
关于这种心态,人们称之为鸡蛋理论,也叫宜家效应,官方的解释是这样的,我们对于一个物品付出的劳动或者情感越多,就越容易高估该物品的价值。
这就是为什么自己做的饭总是比外面的好吃。
所以现在很多商家巧妙的利用了这个心理效应,提供了个性化的方案。如海底捞那么好的服务还是给你提供了自助的小料。
小米可以说更是把这个心理效应发挥到了极致的水平,甚至小米的联合创始人黎万强还写了一本畅销书《参与感》来描述小米创业的过程。
有幸读了这本书,大致能感觉到小米前途不可限量。一开始小米就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用户参与了小米产品的研发,设计,评测以及后续的销售,到现在我依然记得大学室友通宵抢一个那个时候我并不明白的一个叫预售排号的东西。当时是在2011年前后,正是小米爆发的时期。
后来工作生活以后,小米就真的火了,成功的让雷布斯再一次站在了金字塔尖。
不过也不是任何过程都需要客户自己完成的,有一个叫桑德拉的美国大婶,研究了个性化的构成,70%需要商家处理完成,剩下的30%可以让顾客进行简单的个性化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