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都塞是法国哲学家,又被称为结构主义的马义理论家,其理论与文学有关联的是对“意识形态”的阐释。
“意识形态”理论背景。
1. 法国大革命时期思想家特拉西最早提出“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指一种促进理性、服务社会的研究思想意识的人文学科。但拿破仑在遭遇军事失败后,将其贬斥为一种替社会不合理现象辩护的学说。所以“意识形态”有褒贬两种含义。
2. 马克思最初将“意识形态”等同于“虚假意识”,指与现成社会制度有关的一切自然的、神秘的观点体系,所以他认为无产阶级的理论就是要揭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伪性。后来,马克思又将一切思想和上层建筑统称为“意识形态”。
3. 西马理论家对其理解不一,卢卡契就认为“意识形态”是“虚假意识”,强调其否定含义。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说。
1. 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是“个体与其现实存在条件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承认其虚幻性,但更重要的是阿尔都塞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
2. 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为国家秩序提供了合法性,并规定了每个个体在国家机器中的位置,描绘了一种具有抚慰作用的社会幻景。
3. 阿尔都塞认为人们关于正义、权利等信念,貌似有法学、宗教、哲学理论支撑,其实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想象而拟造的体系,都是“意识形态”。
总体评价。
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阐释存在含混之处,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提出了意识形态的生产和再生产的性质问题,对大众传播的研究具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