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心心念念百丽的那双老爹鞋,昨晚定表到23:55分,准时起来“剁手”。觉得像捡到了宝,本来六百多的鞋子,昨晚399元收到囊中。
今天早上继续看淘宝和朋友圈。同学洁宝昨晚用两部手机同时秒杀商品,买的吃的、穿的、用的……对于网上购物,我觉得同学洁宝当属行家。在她发的朋友圈里,我看到这样一段文字——“终于可以睡了,为了省钱真不容易!(还有四个不急的预售白天再拍)目前买了十件女装,八件男装,五件童装,还有螺蛳粉,开心果,腰果,蛋黄酥,海苔,红枣...用了好多满减,还有挣的一百一红包,还看直播中奖了一百块,淘宝这么多东西实付款才大概1500!这还不耽误我在口碑上25买了四个肯德基老北京卷,19.8买了俩德克士手枪腿!牛吧!!睡觉。明天还有乳胶床垫等预售要付款呢[睡]”
忽然感觉像至理名言一样充满哲学道理和正能量,把我隐藏在心底的购物欲再次诱导出来,于是乎,今早到上午共计八件物品,买了1000多元。
但,为什么心里没有很“过瘾”的感觉呢?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吧。
一、没有实物,没有满足踏实感。比如百丽的鞋子,真想今天就穿到脚上,可惜要等两天才能到货喽。
二、有些看中的没买,没有满足自己的满足欲。比如格子衬衫,看了又看,想按今年最流行的穿搭来满足自己一下,最后还是没买,一怕不合适,二还是怕不合适(捂脸)。
三、钱包还有些不随意,没有“甩开膀子买”。花费老公的卡,尽管给儿子女儿老公买,但心里总觉得不是自己的钱不踏实。
四、冲动消费带来的矛盾心理在作祟。在购买的一些商品中,有重复购的现象,比如给老公买了三件保暖打底,其实,有一件是完全不需要的,退也退不了,干脆就让发货。
清楚记得《在远方》这部剧中,物流行业在看到“双11”宣传时,女主说的一句话“电商时代的到来,会让人的消费水平冲动到对钱没有概念”,这种对消费者带来的头脑风暴是物联网和电商这种新的物流方式和消费方式造成的市场效应。
今年春节期间,和朋友带着孩子去杭州六天五夜,共花费近七千块钱,而实际的纸币只花掉16元,让我深深担心,我们的下一代或许认为有一部手机比有“钱”更重要。又加上,我们对他们有求必应,有需必买的做法,又弱化了他们对“钱”来之不易的理念。我的儿子常问我,这个月我们花费了多少?当我告诉他当月的消费额度和工资额度时,小家伙总是拉长声音大声说“妈妈,把手机支付宝打开,还可以给我买个乐高”让人哭笑不得。
谁动了你的消费欲?也许你买的不是物品,而是不断填满购物车又不断清空购物车时的那种“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