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也不复杂,人生来就有一点矛盾
有对现状的认知,也不妨碍对自我的渴求。
毕竟,我只是我。
我,90后,老了吗?
Q1
怎样看待“90后”?
每个年代都会有一个标签,按照社会学家的分段,二战以后的每十年为一个阶段年代,如“80后”泛指1880年~1889年间出生的人,“90后”即是指1990年~1999年间出生的人。时间的计算法则,只是为了让我们对自己生命的长度有一个了解概况,哪个年代出生的人只是记录了他来到世界的时间,记录了生命的开始。所有跟时间有关的数据本身只是一种记录。
“90后”记录包含了在90年代出生的所有人,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被冠以某一年代固有的特性,如自我、独立、强调个性……名词附加的出现,使“90后”被加上了固有的认知标签。
社会背景的不同,导致每个年代独有所谓的年代特性。“90后”,处于较平和且普遍生活水平、科技水平在不断上升的年代,平和的年代使其对社会对世界抱有相对正视的感官状态,而不断前进的各项发展又让其更具有创新意识,社会大形态的温和惯养又更加滋生出了自我与个性的必要性。
对我,一个“90后”而言,“90后”无非就是一个年代标签。
并且,也只是一个基于时间所成立的标签,以上的所有解释只做说明,只有上一句话才是答案。
Q2
“90后”现状如何?
2018年1月1日前掀起了一股全网晒“18岁”的照片风波,意味着最后一批“90后”(1999年间出生)的人已经成年了,而最早的“90后”(1990年间)出生的人已经28岁了。从两极年龄来算,18岁的还有大部分在校园,28岁的部分也已结婚生子。而18岁~28岁之间,是人类精力最旺盛的十年,我们致力于学习、工作,并且可以以最佳的身体状态去执行,科学来说这是最具可能性的十年。
现状来说,投入工作的“90后”开始陷入“脱发”“养生”的中年体质圈,已婚的“90后”部分已经开始离婚甚至二婚,待在象牙塔的“90后”开始忧虑自己的就业方向。
总的来说,90年代的人已经开始焦虑。
焦虑是成长过程中的共性,从另一个层面来说焦虑的来源,源于对未知的怀疑与恐慌。开始担忧未来,意味着更能理解责任与担当。当然以上并不是“90后”所有的全貌,有更多的“90后”,他们更执着于梦想与坚持,执着自我与内心,在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上执着的做着自己的事情,并且都能够做出自己的成效。
每个年代都会出现的分歧,只是不同生长背景下所滋生的数量偏重不同。
我想我们,无论处在人生的哪一个环节,都在努力的更明白自己,再选择自己的人生。
依然固我,即使焦虑,也依然愿意前往。
“90后”,正在努力——活出自己的样子。
Q3
有没有想对年龄说的话?
人生是一趟很匆忙的旅程,但总是有人无法全情投入自己的人生却还想对他人的人生指点意见,他们总会告诉你:“今年你应该结婚”、“今年你应该生个小孩”、“你这么大年纪怎么还没个对象”、“阿姨给你介绍个对象吧”……人生确实很匆忙,不要因为不必要的干预让它变的狭长。
人类群居,中国社会的现状,要求我们顺应时潮。在脸庞爬上皱纹之前恋爱结婚,在子宫衰老闭合之前产子,三十岁之前要买房买车有存款,三十岁……三十岁到底意味着什么,衰老?退化?青春终结?……不,都不是,三十岁只是人一生中的一个时间点。
现代社会,人类寿命的增长,为什么人的思维觉得一切都应该停在三十岁?你的余生只能用来度日,而非活着吗?活着是要内心依然热烈的感受到生命的澎湃,生活的美好,一切的可能性依然在延续。
76岁学画,80岁成名,享年101岁,一生留下1600多幅画的摩西奶奶,在年逾古稀依然能够让青春的枝桠扎根于梦想的土壤,从而开出生命最绚烂的花朵。别人该劝说她颐养天年吗?不,只要你想,只要你做,时间从不会晚。
年龄,从来不是硬性要求,要求我们在每个年龄段该做些什么。它只是,一条记录,一种提醒,记录我们生活了多久,提醒我们还剩多少年能够在这个世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人生很匆忙,你或许需要一点自我。
“90后”嘛,年龄正好。
我是“90后”,一个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