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宴大厨
不知何时,我被升级为这个幸福大家庭的大厨,掌勺家宴大餐。家宴餐桌,成了我厨艺的展示区。
家宴,要求有好食材,更要求有好的烹饪技术,但最重要的是态度。借用某档美食节目里的一句俗而肉麻的话:‘’决定一桌的家宴的成功因素,不是食材、不是技术,而是浓浓的亲情。‘’对我来说,用什么态度做饭,永远比用什么方法和烹饪技术来的重要。
因为家人都是我爱的人,因为喜欢,我愿尽心尽力,用我的最高水平做一桌家宴,即使遇到不擅长做的食材,也不怕,咱能自学成才,百度一下,就有了菜谱,剩下只管放心大胆地去做那道菜就好了。
对于我,做家宴从来不怕失败,菜就是烧糊了、演砸了,也没人埋怨你,所以我从不畏手畏脚。
我喜欢做饭,也喜欢琢磨。
或许是遗传了祖上擅长制作食物的基因,我从小就对美食感兴趣,小时候就喜欢看爸爸手写的菜谱,那时就想试着制作爸爸菜谱上的菜,可惜那时候食材珍贵,爸爸没给机会。但我还是很小就开始了我的厨师之旅,刚开始我先学做一些简单的饭菜。妈妈说:‘’自己学会做饭不受制,大人不能回家做饭时,你也饿不死。‘’
年龄再大些,我又尝试着做些复杂的菜。
刚上大学,我就在太原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山西菜谱》,没事就翻着看。正是这本菜谱,真正让我开启了厨艺之旅。
结婚后,我有了更多实践的机会,厨艺也不断提升,但那时我们的生活条件有限,可用的食材也不多,而且仅靠几本纸制菜谱,想靠自学成才提高厨艺水平,也困难。
厨艺真正的提升是搬到北京后。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出差,有机会品尝到全国各地的美食,并请教过当地爱好厨艺的朋友,教我当地美食的制作方法。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管是食材选择、还是各种菜品的教学方法,都极大丰富。针对一道菜品,能在网上查出它的N种做法,我再自己琢磨,分析综合各种做法的优缺点,最后通过实践,总结出自己制作某道菜的私家做法和小窍门。
做饭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是我给自己安排的一件乐事,也是一种闲情,它与家庭幸福密不可分。对我而言,做一桌子好饭能让家人大快朵颐,我非常自豪。做饭,看似平常,但又不一般。
亲人们对我做的菜很捧场,不管我的菜做的好坏,都是一通夸奖表扬,我做的菜经常一扫而光,或许我做的饭菜,味道真的不错?
忘了从哪年的春节开始,我们大家庭的节日家宴就由我来掌勺,我顺理成章的升级为大厨,其他亲人主动给我当小工。每年春节,通过大家的紧密合作和努力,都能奉献出一桌美味大餐,给大家的味蕾带来惊喜。
在春节期间,由我一般要完成两次家宴任务,一次在除夕,一次在初二。
其实,这两顿饭真正的幕后英雄是岳父,我只是完成这两顿饭的临门一脚。做饭和很多事一样,最复杂更头疼的事是前期准备,而这些准备工作,岳父很早就开始了。一般进了腊月,岳父和大哥、大姐就开始了春节大餐的准备工作,把很多食材加工成了半成品。
他们买鱼、买肉、买菜、买调料、生豆芽、炸鱼、炸丸子、煮肉……这些工作琐碎而复杂,看似简单的炸丸子,光准备各种主料配料就近十种,还要按配比配成肉馅,再炸成丸子,干这些活不仅要有耐心,更多的是有爱心。
做年夜饭或初二的家宴,我首要的任务是策划,用家里现有的食材,配出一桌荤素搭配、有鱼有肉、有热有凉、老少皆宜的家宴。
不过咱脑袋大,脑子里不缺菜谱,随随便便就能弄出十几个菜,保证每次不完全重样。
这几年我做的几道菜成了家宴餐桌上的经典,像什么油焖大虾、腰果虾仁、得莫利炖鱼、陕西臊子肉、水煮肉片、笋丝炒肉,西兰花炒虾仁、烟笋炖鸡、炝炒藕片……
不说了,又馋了……
今年家宴那天早晨,我早早地就把所有食材洗好、切好、配料、装盘,葱姜蒜及各种调料备好(这叫笨鸟先飞),等家宴时间差不多快到了,我齐了咔嚓,来一通锅碗瓢盆交响曲,一道道美味端上桌,忙而不乱,不一会儿,一桌子宴席就做得了。
齐活,开饭。
吃饭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暖烘烘的餐厅里,吃着团圆饭菜,举杯祝福,把一年的疲惫都赶到了屋外。
作为厨子,最欣慰的就是大家把做的饭菜横扫一空。
有句话怎么说:不想当将军的作家,不是个好厨子。
除夕夜
除夕夜是中国最特殊的一个夜晚,“家”是人们想尽快到达目的地。
那天,归心似箭的异乡人、期盼子女回家的父母、等待丈夫归来的妻子……都想在家的港湾里与亲人团聚。
在中国,对除夕最完美的诠释就是吃,不仅要吃一顿极其丰盛的团圆饭(年夜饭),晚上还要吃饺子(取交子之意)。吃,在中国是一个永恒主题。
以前,我们家在除夕晚上吃团圆饭,是名副其实的年夜饭。后来,家里年龄大的人比例渐渐增大,这几年又受养生文化的影响,为了大家身体健康,家庭成员一致同意把团圆大餐改到中午,晚餐只吃饺子和拌豆芽。
我做饺子有‘’两绝‘’,一是拌馅不出汤、味道好,二是擀饺子皮又圆又快。但我包饺子水平不行,这是由于我长期专注擀皮,而疏于包饺子,没真正掌握这门绝学,我包出的饺子卖相不好,还包的特慢。你看我包的饺子都舒舒服服的躺着,个头挺大,但没装进多少馅。不过,我煮饺子技术又是一绝,用高压锅煮饺子,煮饺子又快又好,保证煮出的饺子皮不烂、汤不混。
除夕那天的饺子是肉三鲜的。饺子上桌之前,餐桌上已摆好碗筷、腊八醋、凉拌绿豆芽和几碟小菜。
豆芽是自家生的,这是岳父的杰作。他用一个小缸,就是放在水池旁边的那口小缸,专门用于生豆芽,缸底钻了眼,便于换水、漏水。生豆芽是个技术活,从选豆、烫豆、换水、压缸石、防污,每个环节都要做好。在岳父的精心照顾下,今年的豆芽极好,又短又粗吃席了,又白又嫩,真是水灵灵、白生生,看着让人喜欢、吃着甜甜的,脆生生的,完美。
“饺子来了。” 一盘盘刚出锅的饺子端上桌,热气腾腾的,真香呀!
一家人围坐一起吃饺子、聊天,相互祝福,也是年味。
除夕这天,去年夏天刚参加工作的孙辈,给老人家们发了大大的红包,报答长辈的教养之恩,这叫什么,对,是反哺,让人看着真感动。
央视春晚如期开始,这是80年代形成的新民俗。
吃完饺子的一家人都聚在大厅看春晚。
今年春晚不一般。舞台、灯光、服装,绚烂多彩,烘托出一种红红火火气氛,象征着跨入了新时代。
整台春晚让我最难忘、最有感触的节目,是王菲与那英的合唱,这是她俩时隔二十年的再次合作。那天王菲手上的厨房洗碗手套成了亮点,舞台上她俩穿着纱裙,手拉着手唱歌的样子,让人想起了20年前的岁月。真巧,她们演唱的歌曲名就是《岁月》。
岁月,是啊,从1998到2018年,整整20年,岁月给人们心里留下了太多痕迹。20年前,她们演唱的是《相约98》,那首歌后来红遍了中国。也正是那年,三十而立的我去北京读了研究生,从此改变了未来二十年的人生路。
回首往事,人生如梦。
看着春晚,抢着红包,发着祝福……时间一点一滴的流逝,悄悄接近了子夜。
忽然耳边响起了零零落落的鞭炮声,预示着新年即将来临,只听的鞭炮声从稀到紧,从弱到强……
零点时分,新年的钟声响起,鸡年狗年完成了交班。
此时楼下不知谁家堆的旺火熊熊燃起,万家鞭炮齐鸣,声如惊雷、震耳欲聋;黝黑的天空,被烟花的曳光点亮,各种礼花在空中热情绽放,空气中充满了火药味,青烟弥漫……
看着夜空中的烟花,心头百感交集,过去的一年的路走过来不荣易,我们又老了一岁。
子夜钟声后,央视春晚还在进行,电视上的影像和声音,被震耳的鞭炮声淹没,融入到了喧嚣而热闹的节日气氛中……
旧岁已除,鬼怪逃离。除夕已成过去,鞭炮声也渐渐平息,楼下的旺火却烧的正旺,红红火火。
我们又迎来新的一年,未知而神秘,宛如头顶幽深的夜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