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我们家乡传统,只有过了元宵节,春节才算结束。可惜年味一年一年变淡,留存在记忆中值得眷恋的东西,再不记录下来,可能以后对新年美好回忆都不再有。
没有鞭炮声、没有火药燃烧的味道来衬托,新年喜庆感觉已淡去一半。儿时过年还有唱戏班子装扮扮“旱船”,“划着船”敲锣打鼓地挨家挨户唱戏拜年讨喜钱,这个节目会吸引村子里男女老少都来看热闹。
正月里,嫁出去的女子要回娘家,亲朋好友要互相拜年、请客吃饭,今天你请我吃一顿,明天我要回请你一顿,总之过年就是吃喝娱乐。年前准备的鸡鸭鱼肉、瓜果蔬菜等,陆续登场。吃完饭,就是打扑克牌、打麻将、掷骰子。从村东走到村西,大多三四个人人坐在桌子上玩牌,边上围着一圈看客。
过年几天人们都放开了玩,好赌的人辛苦一年攒的钱有可能这几天就全输完了。他们却说不怕,过完年收拾行囊出去再继续赚钱呗!嘿!这赌博害人不浅呢!
到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已是春节尾声,其实大多数人已经提前返城工作,学校已经开学。村里人口转眼少了很多,顿显萧条冷清。
农人大多不会附庸“风雅”,元宵节耍花灯、猜字谜等活动压根儿没兴趣。少数人家去街上买盏花灯给孩子们玩玩,晚上再吃几个母亲手包的汤圆,再放放鞭炮、烟花热闹一下,元宵节就算过了。大唐盛世时期的元宵节花灯,我是无缘得见了。
记得刚上大学时的一次元宵节极为有意思。那时正值青春年少,对学校组织的这次庆祝元宵节活动颇感兴趣。
上了大学大多数人会远离父母,恰巧开学没几天就到了元宵节,只能在学校和同学们一起过节,也能减轻思乡情绪。正月十五日这一整天,大家都在布置教室,张灯结彩、书写字谜、准备零食等为晚上活动做准备。
到了晚上,活动开始。我们先在自己班级庆祝一下,然后结伴去其它班级赏花灯、猜字谜。当然我们班级也会有人留守,接待其他班级的同学。趣味性就在这里,整栋楼好多班级为了体现本班级特色,吸引校友来玩,真是煞费苦心。不但花灯做得漂亮、字谜出得精巧,点心、礼物都很丰富。
这一晚上,欢声笑语充斥了整个教学楼,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难忘的元宵节。
时光悠悠,一恍惚多少年过去了。那时的青春活力转变成了现时的“老态龙钟”,心境的改变使自己对过节缺乏兴致。电视台春节晚会、元宵节晚会不知多少年没看过了,成年人的脑袋里所思所想远不及儿童时代的单纯快乐。
“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神州万里同怀抱,共祝愿祖国好”,“告别今宵,无论新友与故交,明年春来再相邀”,青山在,人已老了。
晚上回家煮碗汤圆吃,应应景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