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光明和晦暗,如日如月,执障与觉悟,一体同源,它终将被人证得。”
——安意如《日月》
《日月》这本书可以算得上我最喜欢的书了,且目前没有之一可以与它并列。我从高中开始读这本书,前前后后被我翻坏了好几本,现在我家有这本书的各个版本。这部书讲述了一位久居北京的藏地青年三十余年人世沉浮的心灵史,讲述了主人公在西藏被收养,到北京生活和学习,融入现代大都市,求学经商,经历情感挫折,渐渐迷失自我,最终重回西藏,寻根故土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关于成长、超越、觉悟的故事。同时,作者也对宿命与情感,历史与现实表达了感叹,故事的主人公索南次仁(尹长生)的此生,恰似仓央嘉措的今世,仓央嘉措虽然并未在本书中出现,但却像是一种象征,贯穿了全书的始终。小说中,现代都市的浮华虚荣与雪域高原的春节宁静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也同时把书中人物的命运与自己的宗教理解和感悟结合起来,使作品有了非常深刻的哲学意义。
至于我为什么这么喜欢这本书,我想大概是主人公身上有我向往却达不到的东西吧。同时,作者的文笔着实令人惊叹,随意翻到任何一页都会被作者出众的文采所折服,看着作者的文字就像一个大宝瓶,对我有着无限的吸引力,下面摘抄几段和大家分享。
“藏族人这种三叩九拜的朝圣方式,初次看到内心就感到震撼,这种近似苦行的方式,表达着藏族人对信仰的虔诚与敬畏,如今,有多少人还有这种对信仰的敬畏和虔诚呢?虽然这样的朝圣除了心灵上解脱外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其他的改变,这种对信仰的敬畏与虔诚还是值得我们尊重与深思。”
“阳光淡然散落。长生端然静坐不语。窗台上兰花香气幽幽,Sam默默坐近,凝视长生,他在长生身上感受到温暖及阴凉。长生对周身一切用心投入又心神游离,像一株雌雄同体的植物,内在力量绵长,自在茁壮。”
“在大觉寺住的晚上。雨过之后,清月皎洁。脚灯映在湿路上如古剑的锈色。会有风,不甘寂寞地翻枝覆叶,庭草如碧波荡漾。喝一泡茶,然后回房看书。每次住在藏式的屋子里,看着那熟悉的鲜艳色调和陈设,都有回乡的感觉。也因此,总有恍惚,觉得此时此刻,人已不在北京。”
“我与藏地此生因缘确立,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是相契,有太多令人感怀的生东细节。那天我先去了绒布寺,在僧人的引导下参拜了海拔最高的寺庙。庙门口长风猎猎,我转动经筒,口诵真言,彼时,夜色将坠未坠,明蓝隐现藏青,我回望着雪山巍峨,大美若斯,一时新生空寂,感而下泪。”(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