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阅书千册,翻尽书海,寻找久远的智慧解决当前的迷惑;却觉得一部《红楼梦》错综复杂的人物都搞不清,惭愧之余,不免脸红,钦佩曹公毕生心血都只写了80几回合,却烟消于世。
一个贾府上下就有四五百口人,随从个个趾高气扬的时代,可见辉煌时期是何等的气派。
光贴身丫鬟就几十人,还是精挑细选。宝玉的贴身丫鬟袭人便是贾母看好的丫头,性格温顺,长相甜美,做事细致有分寸,深得贾母的宠爱,比起别的丫鬟显然多了几分柔情。
诚然出身不能选择,人轻言微的丫鬟,只能靠做事心灵手巧,服侍主子一片忠心以外;还要小到细微处,会察言观色,会来事,才能在一帮女人为首的大园子吃的开。
黛玉的出场挺有意思,从小体弱多病,常年需要服一种山上的草药撵碎特制的一种药 。黛玉的母亲是贾母最疼爱的闺女,得知闺女因病而去世,极度伤心,郁郁寡欢。
十几岁的林黛玉只能投靠贾府外祖母,初见贾老太太,泣不成声,泪眼迷离。
贾老太太一把抱住娇小的黛玉在怀里,甚是疼爱,吩咐下人给准备了上好的房间休息。得知黛玉连日咳嗦不止,不能忧伤过度,需要服山上特制的一种药;贾老太太淡淡一笑,本府上药材多的是,吩咐下人细心照料。
一本书都很难静下心来读下去,何况这是一本巨著。活在尘世里不容易宁静下来,又怎能进入作者的字里寻求书中所表达的深意呢?
如若天天辛苦奔波于世间,为生存焦虑不安,为不多的薪水常常叹气;开始怀疑人生,叫人怎么不感叹读书的意义何在,感叹坚持读书会有何用处?
想起来两千年前的一天,孔子被一帮城国的土匪围堵在高岗上,身边的一名弟子便问孔子:“师父,你一生做好人行好事,还活的这么穷困潦倒,你到底为了什么呢?”这时,孔子略加思索的曰(原话已忘记):“做好事和别人无关,是自己的心自己的道德趋使这么做的,和穷困无关,和心有关。”
零星时间读一点书籍,心灵会净化一点;无关呼别人怎么说,读书无用论、书呆子、穷寒酸样,说这话是这时代的悲哀吗?是大环境的悲哀吗?还是人性的悲哀呢?
总觉得不注重心灵的培养,而纯粹为了身体服务而活着,似乎缺少了一种精神。全民茫然的崇拜金钱,金钱至上,带着铜臭味生活着,对弱势群里必然会嗤之以鼻,冷漠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