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读了大学后,有时会和我像朋友那样聊聊天。
那天聊到童年,女儿痛心疾首地说:“妈妈,你过去曾经用很恶毒的话骂过我,因为我不肯去上英语口语课,可是那天我真的不舒服呢!”
我一点都想不起来,但女儿不像开玩笑,她也不是随口胡说的人,我只好说:“是吗?宝贝,真是对不起。”心里直嘀咕:“有这回事吗?”
前两天,她又跟我说:“我记得小时候,你曾经在厕所里偷偷打我。”什么!我是这样的母亲吗?问题是我一点都没有印象啊。
我能记得的,都是她小时候样子很可爱,身体却比较虚弱,我是怎么样百般呵护,被我妈嘲笑“重女轻男”;我也记得她学习跟不上时,我们怎么为她补课,怎么请家教,怎么努力跟学校老师沟通。
我们一起度过近二十年的岁月,可是,孩子的记忆版本跟我的不一样。
我觉得我很民主,孩子说不吃饭了就不吃,孩子说不去补习我就同意。孩子记忆里的却是:一听他们不去补习,我的脸色立刻变了。“不去吗?那我去退钱!这么懒,要不学校也别去了!”虽然同意,但会有些带情绪的话让他们很难过。
这是怎么回事呢?
俗话说:“养孩子就是一场修行”。首先,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妈妈。
我努力不重复父母当年对孩子的打骂控制,但交往模式已然内化,我难以接受孩子的不听指挥;知道家庭教育的一些道理,却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管不住自己的嘴。
孩子多么敏感,比起你的大道理,他们更愿意看你怎么做,感受你语言后面的情绪。
我曾经吐槽父母当年对我的打骂和控制,今天回想,在我和父母几十年的共同生活中,打骂毕竟只是一部分,为什么我会念念不忘呢?难道我们的记忆都是这样的吗?对父母的付出看成理所当然,对他们的不满却记一辈子?
我也曾经跟我父母聊起过去。他们生活艰难,会记得很多过去努力奋斗,让孩子们能吃饱饭的情景。关于我的童年,父亲记得的是他有一段时间工作忙,带我去他的朋友家借住时,他经常送东西过去,顺便看我;到了读书年龄,虽然同一条巷子有人不让女孩上学,他还是觉得女孩也应该受教育;老师知道我们经济不好,有一次帮我出了看电影的五分钱,他知道了就让我拿钱还给老师。
我和父母的记忆版本也是不同的,在他的记忆中他是一个慈父。
也许是特别快乐和痛苦的经历会让我们刻骨铭心,而我们和父母的快乐和痛的点是不同的。家庭和谐,云淡风轻的日子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却是生活的主色调。也许你的云淡风轻是别人在负重前行,而你不知所以,还在抱怨不停。
经常听到有些父母在抱怨孩子忘恩负义。也许你的记忆中有多少对孩子的精心呵护、恩深义重,孩子心中却有多少因感觉被控制、被忽视的委屈和愤怒呢。与其说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不如一起学习换位思考。
作为孩子,期待父母完全知道自己的所想所求,并百依百顺,那只是我们婴儿一般的全能自恋罢了。天天快乐和万事如意,也只是美好的祝愿,从来不能存在于现实中。你百般如意了,那别人呢?
如果没有学会换位思考,也许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好父母。也许我们心目中的好妈妈是神话中才有,像圣母之类的存在。要父母处事符合我们的要求,还不能有情绪,我们真的是苛求了。
孩子,谢谢你把你的想法告诉我,感谢你的信任。我第一次做妈妈,你也第一次做孩子。人生道路很长,让我们携手,一起努力,一起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