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是一个悲壮的故事。说它悲壮,是因为失败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若是成功了,那就轮到秦始皇悲壮了。
说他剑术差,那可不是小金子信口雌黄,陶渊明便在歌颂他的诗中写道:“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己没,千载有余情。”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攻破赵国的都城,俘虏了赵王,把赵国的领土全部纳入秦国的版图。大军挺进,向北夺取土地,直到燕国南部边界。
秦国大兵压境,燕国上下,压力很大。最后燕太子丹准备采取一个斩首行动的制敌方案,“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于是,荆轲便出场了。
案发现场的情形
闲话休叙,根据《史记》的描写,让我们来回顾下案发现场的情形:
荆轲带着秦舞阳成功接近了秦始皇,准确地说,应该是秦王嬴政。
嬴政让荆轲取秦舞阳所持地图。荆轲取过地图来呈上。图穷匕见,荆轲在嬴政看完地图的时候,左手抓住嬴政的袖子,右手抓住匕首猛戳。嬴政反应很快,骤然之间把袖子扯烂逃了。
嬴政穿的衣服料子肯定是最好的,竟然能扯烂逃了。由此可见,当时嬴政在生命关头爆发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形势极为凶险,众臣惊慌失措,空气中弥漫着杀气。
嬴政醒悟过来之后,准备拔剑反击,剑坚且长,情急之下拔不出来,被荆轲追的绕着柱子逃命。
由此可见,荆轲不仅功夫一般,短跑也不行。当然,场地不熟,发挥不出最好的水平也是可能的。快要追上的时候,嬴政还徒手跟他过了几招。
荆轲的匕首上焠了见血封喉的毒药,并不需要刺中要害,只要沾血即死。
在荆轲追杀嬴政的过程中,还有个侍医丢药囊砸了他一下。
这个追杀的过程最多只是持续几分钟的时间,群臣提醒嬴政把剑移到背后去拔了出来。荆轲于是就被废了,最后丢匕首去杀嬴政,没刺中,钉在柱子上。
失败的原因
分析荆轲刺杀失败的原因,功夫差确实是主要的因素。助手不给力也是重要的原因。根据《史记》的描写,秦舞阳一点忙都没帮上,所以只字未提。
荆轲本来还要等一个帮手的,由于燕太子丹的急躁和不信任,他急急出发,所以以惨败收场。
当然,《史记》最后还这样讲道: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司马迁心怀同情和不忍,试图解释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不是杀死,而是劫持,让嬴政签订《互不侵犯条约》,退还六国的土地。
这个解释不合理,一是荆轲在临死前不会说这样的话。在敌人面前,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还说出口,不是扯淡吗?事发现场,混乱,惊慌,恐惧,绝望,后悔,他还有心思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又不是演戏退场时的谢幕台词。
二是他左手抓袖子右手刺杀都没有成功,追着杀都没有成功,丢匕首出去也没有刺中,还想劫持,那不是痴人说梦吗?
三是《史记》也是高度提炼概括归纳的作品,所以太史公就随便总结一笔了,跟当时真实的场景绝对有出入。
简而言之,荆轲是刺杀失败,而不是劫持失败。剑术功夫是真差,当然这不丢脸。
其实荆轲这个人喜欢读书,是个文化人,喜欢唱歌,酷爱音乐,是个歌手,跟高渐离是好朋友。以他的功夫和剑术修为,真不应该答应燕太子丹这个不靠谱的差事,可能只是迫于面子和义气勉强答应的。
唉,该拒绝的时候就拒绝哪,哪怕对方下跪求情。
小说家们提供的阴招
其实,哪怕是以荆轲的功夫剑术,要成功杀死嬴政也并不是没有可能。嬴政,当时也确实差一点就挂了。
当时荆轲是代表燕国,以投降的名义拜见秦王嬴政的。所以秦王嬴政是以盛大的礼仪欢迎这个“图谋不轨”的燕国使者。他们表面上虽然不准带兵器,但并不需要搜身检查。身上能藏的秘密武器多了。
按照现在市井流氓的手段,在嬴政看地图的时候,一把沙子丢过去迷住眼睛,再抓匕首直刺,嬴政就死定了。古人长袖大袍,藏点东西在身上很方便。
但是荆轲没有这样做,小金子分析认为,一是社会的精英阶层不屑于采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二是说明当时的人还很高尚单纯。刺客也堂堂正正,虽败犹荣,没有今天的人那么复杂下流,不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