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人生》176 拉古纳渔村的捕鱼方式
在巴西,有一个叫拉古纳的小渔村,位于海湾边上。这个海湾,始终风平浪静。海滩边有一小部分是一米多深的浅水区,其他地方都是十米以上的深水区。因为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这里一直是各种海洋生物生活的天堂。而吸引无数游客的,是这个小渔村独特的捕鱼方式。
这个小村的渔民们从来不用出海打渔,每天天还没有亮,村里就派一个人到海湾边观察,一旦发现成群的海豚向海湾游过来,就马上回村通知大家,村民们就立即拿起渔网,站到齐腰深的浅滩里,撒网捕鱼,而且网网不空,每次都能捕到很多鱼。海豚群每天出现十几次,有时甚至几十次,这个村里的渔民就十几次甚至几十次地到浅滩捕鱼,每天收入丰厚,因此,这个小渔村相当富足。
原来,在1847年,渔民们发现,海豚每天捕食的时候,都会成群结队地游到海湾和海洋交界的地方,然后一字排开往回游,在回游过程中,海豚把原在深海里生活的各种鱼赶进了海湾。为了捕食方便,海豚尽量把鱼往岸边驱赶,因为,只有把鱼赶往靠近岸边的地方,包围圈才能缩小,捕到食物的可能性才能更大。但令海豚想不到的是,被驱赶的鱼群为逃脱海豚的捕食,往往成群地游到岸边一米以下的浅水区,而海豚不敢到浅水区去捕食,因为一到了浅水区,海豚就很有可能被搁浅,不仅捕不到食物,很可能还害了自己。所以,海豚们只能在深水区与浅水区的交界处,眼看着成群的鱼游来游去。而这时,聪明的渔民们就赶快拿起网,到浅水区去捕鱼,而且网网丰厚,一天下来,远比到大海中去捕鱼收获得多,并且还避免了海上风暴的风险。在渔民们捕鱼的时候,大量漏网的鱼见浅水区并不安全,仓皇掉头逃回深水区,但它们万万没有想到,一逃回深水区,等在那里的海豚们便向它们扑来,它们又成了海豚口中的食物。
这真是上帝赐给这个小渔村最好的礼物,一百多年来,每当看到成群的海豚向海湾里驱赶鱼的时候,村民们便到浅滩去捕鱼。更令人惊奇的是,在一百多年的合作中,渔民与海豚的默契程度竟然越来越高!到后来,当海豚要把鱼赶过来时,渔民只要在岸边将渔网在水中轻轻地击打,海豚们就会知道渔民们的准确位置,从而把鱼尽量赶往渔民们所站立的地方。时间久了,渔民们只要一击水,海豚就会以自己的行动告诉他们,应该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往什么方向撒网,甚至还能以自己在海面上跳跃的高度,来告诉渔民这次赶来的鱼有多少。而渔民们每次撒网,也都自觉留一些余地,把一部分鱼赶回深水区,以保证海豚能吃到食物。
鲁钝生感言:海豚为渔民赶来鱼,渔民守滩待鱼,漏网的鱼又成了海豚的美餐,在和谐互动中实现了各自目的。这是人与动物的完美合作。在人类生活中,人与动物相互配合各得其利的现象并不少见,但大都具有偶然性和暂短性,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人类的过分贪欲而破坏了这种平衡。试想,当初,如果拉古纳村的渔民们撒网不留余地,让成群的海豚白忙乎一场,海豚还会向海湾的浅滩里赶鱼吗?再试想,如果渔民们狮子大开口,连海豚一起捕杀,海豚还会前来送死吗?看来,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是第一因素。
我们说这则小故事,就是想奉劝人类,要担起维护人与自然平衡的责任。
不无遗憾的是,随着人类贪欲的恶性膨胀和近代以来工业文明及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强,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了气候日趋变暖、资源日益枯竭、土地不断沙化、空气和水质严重污染、不少江河干涸,干旱和洪涝灾害频应,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失去了平衡,这种失衡正在把人类自己拖进生存困境。
2005年,在我国南京召开的第四次国际寒武纪大会上,国内外著名学者一致认为,目前物种消失与地球历史上的生物灭绝事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与以往五次不同的是,在这次生物灭绝过程中,人类充当了“总导演”的角色,绝大多数物种的灭绝,都是人类赶尽杀绝的结果。
据考古学家考证,地球曾经历了五次生物大灭绝:第一次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导致大约80%的物种消失;第二次发生在距今约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海洋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第三次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的二叠纪末期,地球上95%的生物绝迹;第四次发生在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爬行类动物遭遇重创;第五次是最为人熟知的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长期统治地球的恐龙灭绝了。
如果地球上真的发生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人类肯定不能幸免,而毁灭地球生物及人类自身的,恰恰是人类自己。因此,克制自己的欲望,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共处关系,终止对地球其他物种的灭绝性掠夺,保持自然生态的平衡,具有事关人类生存的重大意义。拉古纳村的捕鱼方式,为人类提供了最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