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印象

      在印象中是2016年年初招生来过禅城和佛山科技学院,当时的岭南天地已经落成,时隔八年,再次来到佛山,为了舞狮和咏春拳,石湾陶瓷。

      “肇迹于晋,得名于唐”,世代相传的不仅是生活的手艺和记忆,还有融于家族之间血脉的深情和豁达的处世态度。    我喜爱看见清晨的他乡,晨练时光,天色是黎明前的深蓝,看着通济桥古老牌坊前的几位短发精神老太,精干清瘦,拍打着身体的穴位,聊着家长里短,街道缝隙间的天慢慢变成柔粉色,闸门楼上屋脊渐渐明晰起来。

      有着400年历史的通济桥,早年间是附近乡民集资修建,明天启年间,户部尚书李侍见木质人行桥年久失修,1626年建立并取名“通济桥”寓意“桥以通济名,必通而后有济也”,石柱上仍有对联一副“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寻春,任得渡头寻马;济万人之往来,曲桥跨水,艳称春尾垂虹”。与的士车司机聊天是最能知道城市细节的一种方式,据黄师傅坦言,通济桥最热闹不是春节这几天,而是正月十五,几乎佛山本地人都回来了,这是才是“行通济,无闭翳”的真正意义,没有烦恼,事事顺意,也是寄托了佛山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即使那天没有人组织,仍是万人空巷,为了一个共同的希翼,这和在桂林能仁寺烧头香是一样,朴素的民间风尚。


        任何民俗的延续都是文化不断延伸和加持,集体记忆的共同形成推动着美的形式在生命中的流动,“兹一谈艺术中描象的价值,文学绘画雕刻都是描写人物情态形象以寄托遥深的记忆”。(宗白华)

        在祖庙,对瓦脊上艺术形象和内容故事有着深刻的记忆,2014年带学生去考察陈家祠匆匆而过,只觉震撼,但其中缘由和历史意义并没有深究,带着100多学生直奔了中山纪念馆,10年过去,许是年纪到了,再看红楼各不同,心境和兴趣也有了变化,再旅游的方式和重点都再改变。祖庙的春节避免不了几万人的拥挤,回酒店后再次查阅,才能体会其中的美感。

      “深入的美感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美学与艺术》宗白华)

      三门的上的“花脊之王”长达31。7米,高1.78米,清光绪二十五年祖庙大修时候安上的,300多个人物故事栩栩如生,一笑一颦韵味十足,基本为戏剧故事,从小听过的《姜子牙封神》,《郭子仪祝寿》等,灰塑的制作是用草筋灰,纸筋灰为主要材料,再用竹蔑扎结成形态各异的人物骨架,装饰绘制。祖庙这些精美的灰塑也被称为“最靠近天空的艺术”,想起近期看的纪录片《非遗正青春》讲到安顺的地戏,传承人杨二爷灵活地跳着舞步,一边介绍这是给老天爷演的戏剧,所有人物面孔朝上,脖子一下笼罩黑布,表演者既可以“戴假面于额前”,蒙青巾,腰围战裙,应生而舞。

     

文化的活化就是“遗产转资产”的过程,在承袭中,在使用中不断变化和生长,成为我们共同的集体记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一次接触佛山,应该是在14年的9月份吧!大一老豆开车送我去学校报到,提前查了路程,到学校的时间差不多就三四个钟,...
    会飞的海鱼阅读 975评论 0 1
  • 2011年春节,全家出行去了佛山表姐家,三天时间里体验了佛山与北方城市的很多不同,这个城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念汀阅读 981评论 0 2
  • 我曾经在佛山工作了几年。休假空闲的时候,我经常在佛山的街头闲逛游览。 佛山是华南重镇,也是四大古镇之一,文...
    彭亮红阅读 947评论 14 12
  • 对佛山最初的印象来自电影黄飞鸿。弟弟在这边工作了四年,我对这个地方的概念仍徘徊在无影脚的层次。终于见到了这个城市的...
    行走的大蘑菇阅读 467评论 2 4
  • 东拼西凑拼了个“五一”小长假,不出去走走怎么也说不过去。一切依计划而行,带上孩子的外公外婆、舅妈、小表哥,上佛山找...
    吴敏华阅读 117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