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生在广东清远,父亲吊打孩子的视频你们看了吗?我是没勇气点开视频,因为只看了两眼动图就气炸了肺,恨不得冲进手机里也踹他一顿!这种人渣,也配为人父?
(愤怒到不放图了)
警方后来调查,是因为小孩偷拿了家里的钱,所以这个男人(一点不想称他为一位父亲)就在光天化日之下打着惩罚管教的名义,对孩子拳脚相向。
这个男人自己的生活就过得一团糟,他工资很低,经济情况非常不好,所以才会对孩子偷家里钱这么难以容忍。他觉得自己超有理,也不会用别的方式的教育孩子,只会这么暴力残酷。
也许他赢了! 孩子从此会对他怕得像阎王,但长期来看,这个孩子的未来会受到极深的影响,他可能在心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会在其他各种事情上报复,反叛,也有可能变得更阴沉,更难被他抓到把柄,或者极度敏感自卑,庸懦一生。无论哪种情况,孩子的未来令人堪忧。
是,当父母的都想让孩子少犯错误,犯了能够立刻认识到错误的原因,还能自觉改正,多好!
可是如何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是一门学问,光靠打骂训斥有用吗?
01
《正面管教》这本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同样是一个偷东西的小孩,她的妈妈运用了“赢得孩子”的方式,让儿子彻底意识到自己犯了错。
琼斯太太得知自己6岁的儿子杰夫在商店里的泡泡糖后,她很生气,但是她第一时间不是去责骂孩子,是想对策怎么跟孩子说。
到了晚上没人打扰的时间,她抱着杰夫坐在沙发上,平静的问,我听说你在商店里偷了一块泡泡糖。她没有拐弯抹角的试探孩子会不会说谎,直接就说出了她已经知道这件事了。
然后儿子杰夫沉默不语。
随后她说起自己小时候偷家里零钱的事情,心里感到很惭愧。可是儿子满不在乎的说,商店里有那么多糖,没关系(孩子的思维)。
妈妈琼斯太太顺着话题和孩子讨论,一个商店要卖多少糖果玩具才能够支付店租,水电费等,如果损失了钱财会不会影响生活。
又顺便讨论了,如果别人偷偷拿了他的玩具,他会不会不高兴,认为对方是个坏孩子的时候,儿子说他错了,不应该偷东西,要去付钱。
妈妈很高兴有这样的结果,她说要陪儿子一起去,给孩子心理上的支持。
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真是为这种温暖的智慧而折服。我才发现居然可以这么对待一个“犯大错”小孩。都说“小时偷根针,长大偷块金”,但仔细想想,小孩子对于金钱或者财物是没什么概念的,他们充其量知道钱可以买好吃的买玩具,自己的东西要保护别人不可以拿之类的,如果你和他们讲对错,讲道德,他们不一定明白。
琼斯妈妈做得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就事论事,并且给孩子充分的理解。没有借题发挥,没有羞辱,责骂,也没有惩罚,而是用孩子能明白的道理让他真正意识到自己做错了。
这种对错误发自内心的认识,会让孩子自觉的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去做同样的事,对他的未来来说是很有价值的一堂人生课。而新闻中的小孩,遭到了这么严重的虐待,他认错求饶更多是来自于恐惧。
谁不是在错误中成长呢?家长怎么对待孩子的错误,孩子就会怎么对待自己的错误,把错误当做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耻辱和挫败,孩子的错误才能越来越少。
02
常听别人说过,我从来不打孩子,一个指头都没碰过他。可是聊多了就会发现,这样的家长往往会陷入另一个误区——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往往披着比较温和外衣,但是对人,特别是对孩子的杀伤力非常大。
5月14日杭州的公交车夜班司机在车上发现只剩了一位睡着的小女孩,穿着居家的短袖短裤拖鞋,两手空空。好心的司机看她情绪不对,就关心的询问,小姑娘一直沉默不语,问了好久才说出了事情的原委。
女孩今年初三,因为玩手机被父亲骂了,父亲还说了一句重话“后悔生了你”,而且手机也被父亲摔了。一气之下,女孩深夜离家出走,上了公交车,她自己也不知道要去哪,坐着坐着就睡着了。
司机还想联系她的家人,但女孩很倔,不说。无奈之下司机报了警。最后警方找到了女孩的父母。
就因为一句话,这半大的孩子就差点走失!要不是这位有仁心的司机,这个女孩的人生很可能在那个夜晚会改写,而他的父母,也可能会悔恨一生。
玩会手机至于被痛骂吗?事实上这家人是做海鲜生意的,经常晚上10点左右回到家,第二天凌晨3点钟又得起来去进货,生活很辛苦,他们把孩子带到杭州就是为了给她更好的教育。可是那天很晚到家后,看到女儿居然还在玩手机游戏,于是他就发了脾气,把手机给砸了。可见,犯错误是小,疲累中为了发泄情绪才是主要。
父亲想用责骂和撂狠话让孩子认识到玩手机不学习是错误的,然后孩子就会自觉自愿的戒了手机,一心一意好好学习。但是在女儿的眼中,他是个可怕的敌人,一个不讲理不友好的敌人。她无法表达自己的委屈和愤怒,原谅不了那句话,宁可壮着胆子一个人走进茫茫黑夜,也不愿意再回家。
语言暴力的范畴很广泛,有时候都会被认为是正常的,比如下面这些,都属于语言暴力。
你怎么那么笨,说了八百回了记不住!
你在马路边上乱跑等着撞死你吧!
快点去,别让我再废话!
哭什么哭,有什么可哭的!
我这不教你呢吗,笨死了!
胆子小得耗子似的,畏畏缩缩一点也不像我儿子!
这些羞辱,指责,抱怨的话,都会激起孩子抵抗和厌恶的心理,从而一开始形成了一种不合作的基调,还会让孩子的心理造成长久的伤害。这是之前在一个评论里看到
我就不止一次的提醒我自己,千万别让这些鬼话冲口而出!30多岁的人了,嘴上可得有个把门的,对谁都别口无遮拦的胡说,尤其是孩子。
03
怎么才能“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呢?书里说,赢了孩子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失败者,而赢得孩子才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
想要赢得孩子,就必须营造一种孩子愿意听,愿意合作的气氛,最终目标是为了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正面管教里给出了四个步骤,敲黑板划重点啦:
1、理解: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向孩子确认你的理解是对的
2、共情:要对孩子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
3、表达: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感受,真诚的告诉孩子,孩子会很愿意倾听。
4、解决:和孩子探讨避免出现这种问题的想法,如果孩子没有,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达成共识。
整个过程最根本的原则保持友善,关心,尊重和理解。要知道,很多时候我们制止了孩子错误,是因为孩子摄于我们的权威,并不是认识到了错误。
我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关注后发现,那些“赢了”孩子的做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常见,比如对孩子的呵斥、指责、羞辱、嘲讽或者喋喋不休的说教,不断的给孩子贴标签等。
这些教育方法和养育方法是建立在“让孩子害怕”“让孩子惭愧”之上的。这些方法的错误就在于,这种管教方式都是出自人的本能的,达不到预期会生气,受到挑战会去战斗,想要控制。于是与在与孩子的斗争中,他们不是亲骨肉,而是个小敌人,所以自然想要取得胜利。
多少父母的通病都是孩子犯错瞬间急怒攻心,发完脾气后又后悔万分?你要问他们还有别的解决办法吗?抱歉,没有,自己啥也不知道,无!能!为!力!说无能不是侮辱贬低,真的就是无能的字面意思啊。
仔细想想,当父母是我们的生理需要,几乎没有因为不会当父母就不要孩子的。我们想要孩子,于是我们就成了一个人的爸爸妈妈。
可是生出来之后怎么办?我们不懂啊!凭着本能我们管吃管喝陪玩,又把孩子送到各种专业机构接受教育,从早教班,幼儿园,学校,兴趣班,一路送到成年。
但真的没人教我们怎么做父母,怎么能让孩子心理健康,怎么能让孩子开朗勇敢,怎么能让孩子积极向上,没有一所学校告诉我们什么时期该做什么事情,要想得到做父母的能力,全靠自己四处学,自己悟。
学得好的能够理解并使用各种科学方法,学得不好就全看人品和发挥了。
当然,我们不完美,自己也在不断犯错,本来就是世间两个最普通的人,自己都走的磕磕绊绊的,既不英明,也不永远正确,还连个上岗证也没有。忽然间就是指导他人,这份工作是很难的。
也正因为不完美,所以我们才得努力的学啊!拿出考学的劲头,学习一切相关的知识,不断的自我反思再修炼!我们变好了,能够赢得孩子的信任,尊重和合作,孩子自然不会差的。
我们都该补上如何面对“犯错误”这一课,把犯错误看做是一个学习机会,而不是一件坏的,不可原谅的事。只有这样当孩子再犯错的时候,我们才能和他们真诚的交流经验,才能气定神闲的为慌张的他们做出正确的指引,帮助他们学会自己在错误中成长,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犯的不是错,是成长!
本文为原创,图片来自网络,如果有版权限制,请联系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