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拓展培训公司现在每年不管如何换新的基地,换新的拓展项目,客户却总感觉达不到他们想要效果?
关于一场拓展培训的效果的四个方面:培训公司,基地,项目,教练,哪个才是核心关键?
如何才能把拓展训练回归到是“培训行业”这个本质?
不管你是否拓展训练行业的一员,想知道答案,请来参加花花老师的“元点计划”。
元为首,“‘元点”意为原来的起点,“元点计划”真是一个很不错的名字。有幸参与12月广州元点计划,聆听分享如下:
首先,一场拓展训练课程的开展,需围绕柯氏的:反应-认知-行为-结果,这四级层面来设计;并需针对客户的需求,通过从:“系统设计-流程设计-客户需求分类-培训导入-项目体验—项目分类-反思平衡-还原迁移”这八大步骤来实施。整个课程非常明确一点:拓展训练应是一场系统的培训,绝对不是玩一玩到笑笑,或做俯卧撑到哭一哭这么简单。
其次,课程通过IN-OUT理论解释了为何当下很多拓展训练让客户感觉无效的主要原因,该理论认为拓展训练应该从培训现象迁移和投射出工作现象,最终让学员得到工作现象上的转变。但是当下很多培训机构只能停留在让学员有培训过程对游戏的感受,无法或没有去做迁移和投射,从而不能形成对参训学员工作中的启发,从而造成培训当时感觉挺好,回到工作中又是打回原形的窘境,最终客户自然会觉得拓展无效。关于如何实现有效迁移和投射,课程从人的行为模式四大步骤开始剖析,人的有效行为模式包括:“感知-情绪-思维-行为”这四个步骤是最为完整的,实际上很多人是遇事只有三个步骤:“感知-情绪-行为”,举例:路上遇到狗(感知)-害怕(情绪)-马上就跑(行为),结果必然是被狗追着跑,如果在情绪之后加一个“思维”的环节,就是冷静分析最好的处理方式,选择慢慢绕开,或者假装捡石头等行为,结果必然大不一样。拓展教练的重要作用就是要在学员的情绪和行为之间撕裂一道口子,让学员去学会反思之后再做出行为的改变,这样的改变才会持久有效,而不是一味的通过场景制造情绪,然后让学员在情绪冲动之下去做出承诺,这样的承诺在当时听起来很有触动,却往往最容易被反悔。
关于如何引导学员回顾反思,老师通过梵高的《夜晚的咖啡厅》这幅画,带领大家把ORID 回顾技术的“数据-体验-理解-决定”四个环节,做了简单有效的一次模拟练习,不仅如此,还在第四个环节后结合行动学习增设了:“计划-打卡”两个环节,不仅让学员现场做出要改变什么的决定,就是明确目标,还要做出如何达成这个目标的计划,并且能把计划当场给到学员的上司,让学员日后必须去执行该计划的打卡任务,这样才有可能产生工作成果上的真正改变。
今天谈起拓展训练,或许已从当初的拓展培训为核心的培训产品,演变成了以拓展项目好不好玩的团建活动,和以体力洗脑打鸡血的代名词,或许这个行业已经进入了短暂迷失,但仍不能抹灭拓展训练是培训这一核心本质,拓展训练不是旅游行业,不是广告策划行业,更不是传销洗脑行业,他应该就是企业培训行业,回归到为企业培训效果落地和业绩达成服务这一元点,才是行业生存之根本。所幸,还有像花花老师这样的行业前辈一直在坚守行业本质,感谢并期待“元点计划”一直传承下去。
最后,课程上还有关于如何打造高绩效团队的八大特征“核心、向心、齐心、同心、用心、恒心、细心、创新”的具体方法和建议,内容精彩繁多,就不在此一一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报名参加“元点计划”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