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心地纯洁,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和善,心地好。亦指和善而不怀恶意的人。
一个人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是好的有益社会,称“善良”,而其中的过程需要三思,与渊博的知识匹配以及灵活运用,结合实际的做法才实用又有效,如与智慧组合在一起更完美,叫作“善良又智慧”。
善良本身就是一种情感,而这种情感是“好”的,“舒适”的,因此属于一种美感。
一个人只要有善心,就会变得有修养,有品位,他(她)会魅力一生的。
内心善良的人往往具有共情能力,即可以充分考虑对方所处环境下的感受。
共情能力更像是一种换位思考能力。
理论上说了这么多,到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拥抱善良,通过我们自己的善良之举能给社会带来什么影响,能给和我们在一起工作、生活甚至所到之处的陌生人带来怎样的方便、安全,舒服的人生体验。
上面说到共情,那就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而不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做自己认为合理的,无伤害的事情。
比如,有的地方地震了,有的地方水灾了,我们可以捐钱,捐物给灾区人民。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这叫善良。
有的贫困学生父母在黄土地上刨食吃,倾其所有也交不起学费,许多企业、单位、个人掏钱资助他们完成学业。那么这些人属于善心善举。
记得有的人他们更在乎孩子们的感受,他们并不希望那些孩子在大庭广众面前表决心,甚至对“施善者”千恩万谢,卑躬屈膝,尊严全无,有没有想过孩子们的感受,那几乎是因为穷困潦倒,把自卑的根扎在了心底,比穷更能剥夺孩子们仅有的年少快乐。能想到这一层的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智者,这种善良叫共情。
有的饮食摊主看到有饥饿之极却又有囊中羞涩,需要帮助的人,并不是直接给口吃的打发走人,而是让他们帮着摆摆桌子扫扫地,以劳动报酬的形式换得饭菜,让果腹者感到是劳动所得,而不至于是乞讨。让被帮助者得到心理上的抚慰。
他们的给予并不等价,但可以在不露声色中用善良和智慧完成了一次善举。
我还想到了最近的一件事,就是曾经工作在一起的老领导因病去世,知道的人通过网络怀念或者方便去送最后一程的各自视情况而定,本想把这个消息告诉安居在另一座城市的故者朋友,(同样高龄),忽然就多想了一点点,即刻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他们也属于年高龄,当听到这些消息,除了伤心,还会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会不会带来恐惧悲情。在这件事情上我也选择了善良。对异地老人封锁了消息。
还有每年中考、高考完毕,互问或者无意中打听孩子们的情况,会不会让孩子和家长敏感,而且在不知情的时候,随意宣传谁谁考的好,考出了什么成绩,考上了什么中学、大学,无疑让家长和学生本人遭遇心理压力,或因攀比带来力所不能的不快。
那天看到朋友整理家里存物,看样子她是进行了断舍离清理,扔出不少还可以穿,但一年又穿不了几次的衣服,我问他为什么不打电话给认识的那个拾荒人,她说,那样人家还的千恩万谢的,不如放到垃圾桶里,捡去的人自然有用,还不必当面感谢你,这算不算善良且智慧的人。我认为算。
还有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细节也能体现出善良本质,对熟悉的人的囧事,不揭短,不说透,算不算善良,也应该算。给当事人恰当的留足面子也属于善良。
如此等等,我们在生活工作中能施予善良的地方很多,只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道理,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善良和智慧,也说不定别人的善良和智慧也正在帮助自己。当互惠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岂不是更感到温暖。记得有句歌词:假如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