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网上一直在热议一件事情。
2017年2月18日,武昌火车站。
因为一块钱,引发了一起命案。
这样的激情犯罪事件这些年似乎屡见报端。通常都是因为一件小事,两个人有了口角→情绪激化→事态扩大。
这些情绪失控的原因很多,很大部分是来自工作生活压力、个人性格特质等。
每一次看到这样的新闻,你是不是也觉得非常可怕?也非常让人费解?
事实上,激情犯罪几乎都是源于主观上受到情绪的影响,从而引起认识的局限和行为的控制力减弱,对于行为的性质和后果缺乏必要的考虑才产生的。
简单来说,就是当事人的情绪彻底失控了。
也有的人可能会说:我才不会做出极端的事情。
就“阿伦森第一定律”中指出,做出极端行为的肯定有精神病人,但是心理健康的人也可能会做出极端行为来。
就看你当时是否有能力驾驭自己的情绪。
2.
同事的孩子东东聪明活泼,特别可爱,每次来办公室,我们都特别喜欢。
可是前段时间,东东从幼儿园被接回来的时候,我们常常发现他脸上被抓得跟小猫似的,或者手臂上哪儿哪儿又被咬出了一个压印。
那么嫩葱似的的小娃娃总是带着伤回来,不要说他的亲人,旁人看了都觉得特别心疼。
气头上,大家都在说:凭什么咱的孩子被人欺负了就不能打回去?就因为我们有教养,我们讲文明?所以我们的孩子在遭到别的孩子欺负时就不能“打回去”吗?
不是的,正是为了孩子好,我们才真的不能简简单单教孩子一句“打回去”。
3.
孩子小的时候,和他人之间的冲突,都是一些很好的学习处理和他人冲突的机会,也是学习自我情绪管理的一个良好的机会。一个人的情绪管理能力不是突然就有的,情绪管理和控制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遇事就让孩子“打回去”的做法,让孩子学到的只有是用暴力解决面对突发状况,不但学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反而更容易纵容孩子的“情绪”处于“失控”的状态,更容易养成用暴力处理事情这样的简单又粗暴的习惯。
所以为了孩子好,我们才真的不能教孩子“打回去”,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寻找科学的方法来培养孩子驾驭自己情绪的能力。
学会情绪管理,学习驾驭情绪的能力,是每一个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应该不断修习的能力。
首先,不“打回去”不等于“没有保护自己”。只是,面对突发情况,“戾气”少一点,平和才能多一点。平和多一点,平安也能多一点。
其次,给负面情绪“排排毒”。当孩子发现自己出现负面情绪时,教给他及时给情绪“排毒”的方法,教给孩子怎么去消化负面情绪。这方面的绘本故事挺多,给孩子读读这类故事,对他们提升这方面的能力会有帮助。
第三,学会去“认同”。通过关心自己和他人,来学习一些和他人相处的技巧,例如学习讲笑话,学习怎么说话才能不刺激生气中的别人,把这些方法教给孩子。
亚里士多德很久以前就说情绪智力高的人能够根据环境控制情绪,比如当生气时你会知道如何冷静下来,并知道如何让他人冷静下来。孩子需要学的是这些,而不是简单一句“打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