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力学院的《高效输入法》是我在2017年春夏交际学的课程。今年参加输出力系统课程复训的时候,重新把这门课翻出来再听了一次。以此文纪念二刷。
时间黑洞和情绪怪兽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必须去做,但是我们又不愿意做的事。比如:学生时代怎么都不想写的英语考卷,怎么都写不出来的语文作文,怎么都理不清楚的物理应用题,还有怎么都对不上的化学反应元素数量。
等我们长大了,这些事又变成下个月要提交的毕业论文。明天截止的工作总结报告。下星期要参加的分享会演讲。今年内必须通过的技能测试考试。
比起坐在桌子前喟叹:唉呀,真不想做啊。还不如抓紧时间趁早开始着手。反而能省出多一点时间给自己来个小确幸开心一下。
但理智虽然知道,情绪却不肯放过你。焦躁又焦灼的感觉从脚底到头发丝由内而外的满溢出来。纠结于“再不做就会没时间了”和“真的懒得动欸,不如先休息一下吧”,在拉扯和纠结中耗费了心力,你最终拿起了手机。
事后你回头看,往往不知道时间都被消耗在了哪里。还以为是时间黑洞突然光临。
但其实吃掉你的时间的,都是情绪怪兽。
三段式清理法
如何解决时间怪兽,保卫我们的时间呢?
课程提供了一个工具,叫做三段式清理法:step1叫停情绪、step2梳理现状、step3锁定成就。
step1叫停情绪
当你陷入情绪和理智的拉扯中的时候。最好立刻对你的情绪喊“停!”。否则情绪和理智的拉扯可能最终不仅损耗你的精力和意志力,还会最终把你拉向小说漫画游戏吃喝玩乐拖延出大事。
对情绪喊停也是一种“我要开始正式工作了”的仪式。
就像有些伟人会用一些特定的方式提醒自己该工作了,我们也可以多设立几个信号,让我们一看见这些信号就进入“我要开始正经工作了,绝对不被情绪拉走”的状态。
我个人的信号是番茄钟。
我用手机app“FOREST”设立时间对自己进行暗示:从现在开始我会保持25分钟认真工作。
一旦我做这个行为。我就像给自己按了个开关,自动把所有情绪都关掉。只留下我的技能和脑子。
一开始不顺利是很正常的。建立仪式和建立习惯一样需要30~60天左右。之后就会越来越顺利。
step2梳理现状
当人们从情绪里走出来。开始着眼于“我现在要干什么”的时候。
一种名为“纠结”的情绪又跑出来了。警惕它,它会是仅次于抵触情绪的吃时间大怪兽。
“我要先做语文还是先做英语呢?”
“我要先做完形填空还是先做阅读理解呢?”
“我应该先找点资料再开始,还是现在就开始呢?”
这些问题想来想去就想了半小时。如果要开始找资料吧,可能找资料就找了3个小时,最后匆忙一个小时写完,其实也没用上什么资料。那么这些时间的花费到底是应该还是不应该,该怎么安排呢?
我们现在回头看,也会发现,很多任务的时间大多都被消耗在: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的纠结上了。这其实也反应了我们对任务优先顺序的不了解,对自己要做到什么程度的不清晰,对任务可进行方法的不熟练。
做什么?按重要紧急区分。按直觉和内驱力筛选。
怎么做?方法论积累够吗?没有足够的积累去哪里获取知识?可以问谁?
做到什么程度?项目大吗?有拆分吗?里程碑是什么?
另一方面。导致我们纠结的原因还有“完美主义”。追求虚无缥缈的完美常常让人过度准备却迟迟不开始。即使开始了也很容易放弃。导致反复和浪费时间。这时候告诉自己:先完成,再完美。
我个人梳理现状的工具来自日程本。淘宝3本20元的自印小册子。在此之前我是自己用尺子在公司发放的笔记本上画模块填入内容的。
大概就是记录:今天有什么任务要做,大约几点的时候要做什么。
然后我就会按照我计划的内容开始执行。如果我中途走神了烦躁了怪兽出没 了。就需要花点时间打怪兽然后启动一下“工作模式”。
这个时候就会找出本子看看现在我该做什么了。然后什么也不想直接开始做就好。
step3锁定成就
锁定成就的意思是:冲吧!一口气拿下那座山头!
当我们终于摆脱情绪怪兽和纠结怪兽,终于开始正式进入工作状态。结果什么成果和产出都没有就这样无疾而终了。如果这个情况多来几次,我们就会很挫败或者变得没那么积极。
所以一旦开始进入工作状态,最好就是一口气拿下一个里程碑。然后我们就可以由内而外的生出自豪感和成就感,在这股成就感驱动下就会很顺利进入下一个工作项目。
这样以后遇到情绪怪兽的时候就会更有动力去打怪兽,投入工作。形成正向循环。
另一个好处是,减少转换线程的损耗。比如你今天写作写了一半放着。明天还要接着写。对于很多人来说,光是进入写作状态就要花很多时间了。对于这些进入状态要很长时间的人来说,一件事能一口气做完就尽量一口气做完。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厉害的人在提到治疗拖延症的时候,提出多做一些“琐碎的2分钟就能做完的事”的原因。
因为你会在短期内累积完成大量的事。这样你就会觉得“自己产出还不错,今天效率还蛮好的”。在这种积极心态下你之后的大项目也会做的比较顺利。
甚至有人会故意留出几个1分钟就能做完的小任务放到每天早上,作为每天进入工作前的练手项目。就像店铺的每日开门红一样意义重大。
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很奇妙的是。去年我在听课的时候还很青涩。锁定成就这个环节对我来说真的是,必须要“彻底完成”“彻底做完不用再挂心了”的程度才能获得成就感。否则我就会一直悬着。总觉得没产出,也没有成就感。但我的任务常常都需要十个小时的积累才能真的做完。而我又无法持续10个小时的一口气做完。所以常常会觉得没有成就感。也总觉得“三段式清理法”没有用。
今年我已经比去年的我成熟一些了。我能够接受一件事被拆分成很多个节点。每天只完成一部分这种形式。只完成一个部分,我也会很安心的得到成就感。不一定要逼着自己见到最终结果了。所以今年的我对于“三段式清理法”会觉得明显好用多了。
我思考了一下原因。觉得今年我的思维方式出现了以下几个变化:
1我能更客观的看待我的工作项目需要的时长。不再奢求自己一日解决。
我曾经以为我写的文档任务只要几个小时就够了。大概就4个小时吧。
直到我后来做了个测量:原来我写一个文档极限速度是4小时。实际上需要8~12个小时。和心理预估差了3倍。
我开始接受一件事是无法一口气做完的。学会了合理预期完成时间,拆分出各个节点。
2我更信任我拆分出来的系统,我愿意一个节点一个节点的完成。而不是选择赶紧看见结果。
我在学习时间管理、日程计划和任务拆分的时候,大概也是从16年末到17年初的时间。
那个时候我虽然做了计划、做了拆分,好好的写在了日程本上。但很多事情在我执行的时候是跳过去做的。也就是我计划是一回事,实践是另一回事。二者并没有关联。
现在我还是把任务做计划,做拆分,写下来。但是我已经可以开始按照计划执行了。我的行动和我的计划是贴合的。
我觉得我会有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我开始有了一份笃定。
我相信我的系统是可以井井有条的让我度过这一天的。我不再越过他们去自己给自己出主意,自作主张得变来变去。而是相信我写下的每一行字都是可行的。在这份笃定和信任下,即使我的大任务我只做了半个小时。只要是计划表上写的就是半小时。我就会觉得“我做完这件事了”。我就获得了相应的“完结”的成就感。即使明天还有这样的任务,后天还有,可能持续一个月。但每一天的完成,我都会获得相应的成就感。
这种笃定和信任带来的安宁,我以前从未体验过(以前我只有在整个大项目完成的那个瞬间才觉得安宁)。
反思:为什么我们要拯救时间?
说完了时间黑洞和情绪怪兽,也说完了三段式清理法。我保证你如果用好它,就能把一天24小时变成48小时。
但是,我们为什么想把24小时变成48小时呢?
这样是课堂上老师问起的问题。她说:如果你还是那个被裹挟着走的你,就算你有了更好的方法,有了48小时,也免不了重复现状的命运。
我们的生活和时间分配现状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
但是却有人,把这样的选择权交给了外界。
他们被裹挟着走,被追着跑,被压得喘不过气。
如果我们想要有48个小时的一天,只是为了能够被裹挟着走的时候从容一点,被追着跑的时候能跑慢一点,被压着的时候能偷偷喘口气。那48小时其实完全没有意义。
只有我们真正活出自己,活出生命的高度和密度。这48小时给我们,才是造物主最完美的投资。
阿秋说:
并不是我们省下了时间才过上了想要的生活,而是我们设定好了想要的生活才有了这么生活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