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推荐一本书:《心流》
豆瓣评分:8.5
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追寻幸福。
如何追寻幸福
虽然我们比古人活的更长久、更健康,普通人也可以享受到古代帝王无法享受的奢侈品、科技、饮食等等。但是仍然有很多人觉得生命是一种浪费,漫长的人生岁月不仅幸福难求,还时时刻刻处于一种焦虑状态。认为自己幸福的人少之又少。那幸福到底是什么?在作者看来:
幸福不受外界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阐释。实际上,幸福要靠个人的修持,事先充分准备、可以培养和维护。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相当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我们应该如何追寻幸福?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心流
心流是什么?
心流即最优体验,它指的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一般人认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心无牵挂、完全放松的时刻。但作者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
最愉快的时刻通常发生在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最优体验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的
日积月累的最优体验汇聚成一种掌控感,或者说是一种能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这就是我们能想象的最接近幸福的状态。
控制意识
在设法改善生活品质之前,我们要先了解意识的运作方式以及体验的真正意义
控制意识才能提升体验的品质。那什么又是意识呢?简单地说:它是某些我们能感觉到,而且有能力引导其方向的事件。比如:情绪、思想、企图等。做梦的时候虽然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但是我们无法引导,所以不算是意识。构成意识的事件---我们看见、感觉、想到、渴求的事物---就是我们所能操纵利用的资讯,因此,我们也可以把意识视为经过刻意排列组合的资讯。
意识使用率决定生活品质。科学研究表明:
大脑1秒钟最多能处理126比特的资讯。我们光是听懂别人说话,就需要每秒钟处理40比特的资讯,意识的有限性由此可见一斑。
也就是说每个人每一秒所能经历的事情是有限的,我们准许哪些资讯进入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实际上,这就决定了生活的内涵与品质。
注意力才是无价的资源。我们准许哪些资讯进入意识的程序就是注意力。注意力负责从数以百万计的资讯中挑出来相关的资讯,以及从记忆中抽取相关的参考数据,然后评估事件,采取正确的对策。但是你的注意力也是有一个限制:一定时间内,它只能处理一定数量的资讯。控制意识最明显的指标就是能随心所欲的集中注意力,不因任何事情分心。但是如果注意力唤起的资讯是和我们的意图相反呢?
内在失序。它的含义是:
资讯跟既定的意图发生冲突,或使我们分心,无法为实现意图而努力
它是对意识极为不利的影响力。我们曾经为这种状况取了各式各样的名称,如痛苦、恐惧、愤怒、焦虑、妒忌等。所有失序的现象都强迫注意力转移到错误的方向,不再发挥预期的功能,精神能量也窒息了。每当资讯对意识的目标构成威胁,就会发生内在失序的现象,也就是精神熵。无序的量度被称为熵。一切自发的物理过程,都是熵增加的过程。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精神熵的状态,将会使自我再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实现任何目标。我们从外界接受的每一条资讯,都要经过自我的评判。一条新资讯可能会使我们付出所有心力应付威胁,造成意识的失序,但也可能强化我们的目标,激发出更多的能力。
最优体验。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当发觉收到的资讯与目标亲和,精神能量就会源源不断,没有担心的必要,也无须猜疑自己的能力。我们不再怀疑自己,只因为我们得到了明确的鼓励:“你做得很好!”积极的反馈强化了自我,使我们能投入更多的注意力,照顾内心与外在环境的平衡。最优体验出现时,一个人可以投入全部注意力,以求实现目标;没有失序的现象需要整顿,自我也没有收到任何威胁,因此不需要分心防卫。这就是心流体验。也可以称之为精神负熵。在心流中,我们是精神能量的主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使得意识更加有序。你会感到“一股洪流带领着你”、“仿佛漂浮起来”等感觉。
自我成长。心流体验会使自我变得更加复杂,而这种复杂是由两种广泛的心理过程造成的:
"独特性" 和“整合性”。
其中独特性是把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朝独一无二的方向发展;整合性则恰好想法,是借着自我的观念和实体,与他人联结。复杂的自我便能够融合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过程。克服挑战会使得一个人觉得更有能力和技巧,心流就是经由这样的过程,加深自我的独特化。在心流状态下,意识全神贯注、秩序井然,有助于自我的整合。思想、企图、感觉和所有的感官都集中于同一个目标上,自我体验也臻于和谐。
最优体验
前面说过:控制意识才可以提升体验的品质。改善生活,则需要从改善体验的品质。而改善生活品质的主要策略有两种:
- 使外在条件符合我们的目标
- 是改变我们体验外在条件的方式,使它与我们的目标相契合
享乐和乐趣。大多数人谈到改善生活,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享乐:美食佳肴、性、旅游、房车以及金钱能买到的一切奢侈品。享乐是:
意识中的资讯告诉我们已经达到生物程序或社会制约的要求时,所产生的一种满足感
饥饿时,食物的味道令我们愉快,因为它缓和了生理上的不平衡;到世界各地旅游之所以令人愉快,不仅是因为新鲜的刺激感消除了一再重复的例行公事造成的疲惫,也是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享乐是高水准生活的重要一环,但享乐本身并不能带来幸福,睡眠、休息、食物与性,都属于恢复“均衡”的体验,在肉体需求引起精神熵以后,重整意识的秩序。它们并不能带动心灵的成长,也不能增加自我的复杂性。换言之,享乐虽有助于维持意识的秩序,却无法在意识中创造新秩序。
改善生活除了享乐,还有乐趣。乐趣是:
一个人不仅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更超越既有制约,完成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事。
乐趣具有向前发展的特性,并蕴涵新鲜感和成就感。在马拉松比赛中,突破自己的PB;读一本书,掌握新的概念;和牛人谈话,学到了新的观点。这些都是乐趣横生的事情。经历过有乐趣的事,我们就感觉到自己有了改变,自我有了成长;在某些方面,这些体验使我们变得更加复杂、更丰富。相比于享乐,乐趣需要投入高度的注意力,而且也能带到自我成长。
那使人产生无穷乐趣的因素有哪些?
乐趣的出现主要有八项元素:
- 具有挑战性的活动
- 知行合一
- 明确目标
- 即时回馈
- 全神贯注
- 掌控自如
- 浑然忘我
- 时间感异常
一般人回想自己的最优体验时,至少都会提及这八项元素中某一项,或是全部。
自成目标。最优体验的一大特点就是它本身就是目标。即使最初怀有其他目的,但到头来活动本身就已经带来足够的报酬。换句话说,自成目标就是:
做一件事不追求未来的报酬,做这件事就是最大的报酬。
比如:为了赚钱买股票,不算是自成目标,但若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眼光,买某一家公司的股票就算是自成目标。如果考试是为了分数,不算是自成目标,但若是把考试看做是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一项测试,则算是自成目标。在自成目标的活动中,一个人可以完全为行动本身而投入全部心力,否则他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动的结果上。我们做的事情,大多数都不是纯粹的自成目标,也不是纯粹的外求目标,而是两者的综合。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作者在这里从四个方面给出了答案:
- 感官之乐
- 思维之乐
- 工作之乐
- 人际之乐
- 挫折之乐
感官之乐:当我们觉得不快乐、沮丧、厌倦时,有一条很方便的出路:尽量利用自己的身体就行了。现在很多人都注意到健康与良好体魄的重要性,但身体所能提供的不计其数的乐趣的潜能,通常都没有被充分开发。但是光靠身体的动作是不能产生心流的,一定要投入心灵的力量才行。比如说:要想从健身中得到乐趣,单纯的举铁是没有用的,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并实时注意反馈。乐趣是发生在健身者的大脑中的,这就注定了心流不可能是纯体能的活动,肌肉和大脑必须同时参与才行。
思维之乐:要享受心灵活动的乐趣,必先具备体能活动产生乐趣的相同条件。要有象征的技巧,要有规则、目标以及取得回馈的途径。当事人必须集中精力,并且在与技巧相当的层次上随机应变。
工作之乐:改变工作本身,使工作条件更适合传导心流,这种方法对缺乏自得其乐性格的人也能发挥作用。工作越像游戏——亦即有变化、适度而有弹性的挑战,目标明确,有立即的回馈——乐趣就越多,不论工作者属于哪种层次都是如此。
人际之乐:独乐、众乐各有情趣,不论在沉寂的阿拉斯加边陲,还是喧嚣的纽约市中心,若能享受独处时分,同时与朋友、家人、社群和乐融融,便已踏上快乐的康庄大道。有没有人做伴,对体验品质的影响甚大。另一方面,我们也重视隐私,经常希望能不被人打扰。问题往往是,真正独自一人时,我们又开始觉得沮丧、无所事事、空虚。为何我们渴望独处,但独处时又会常常感受到这些消极情绪?答案是:内在维持心灵的秩序十分困难。我们往往需要外在的目标、外来的刺激、外来的回馈,帮助我们控制注意力的方向。如果缺乏外来的力量,注意力就开始游荡,思路也变得混乱,也就处于一种精神熵的状态。那我们如何学习独处,来实现我们内心渴望的真正的独处。答案是:控制意识,驯服孤独。我们通过控制意识来整顿我们的注意力,不让精神熵来伤害我们的心灵。
挫折之乐:人在压力下的反应,决定他们能否转祸为福,或只是徒然受苦受难。禁欲学派哲学家塞涅卡曾说过:
人在得意时表现出的种种优点令人羡慕,但人在困境中表现的种种优点更令人佩服。
懂得如何把无助的状况转变为新的心流活动,并加以控制的人,会为自己找到乐趣,在考验中锻炼得更坚强。这样的转变可以分三个步骤来讨论:
- 不自觉的自我肯定
- 注意力集中于外界
- 寻找新的出路
人生各种状况都可能成为成长的契机,然而,这些转变都要求当事人随时做好迎接意外的准备。很多人都对遗传和社会制约习以为常,全然忽视了选择不同行动的可能性。完全遵守遗传和社会制约,在万事顺利时,没什么问题。一旦目标受挫——这是早晚必然会发生的事,一个人就必须设定新目标,为自己创造新的心流活动,要不然他就会在内在的混乱上浪费大量能量。如何找出变通的策略?答案很简单:只要怀着不以自我为出发点的信心,对环境保持开放的态度,充分投入,出路自然就会铺展在你眼前。
最后
作者契克森米哈赖,对于当代人如何追寻幸福给出了具体的建议:长期处于心流状态,需要注意的是心流这种状态通常都有:清晰目标、即时反馈和难度适中这三个原则。最后,真正能带来满足感的不是财富或地位,而是肯定自己的人生。这才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