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读的第一本余秋雨的书是《文化苦旅》,这本《行者无疆》是第二本,是作者耗时6个月游历了26个国家并96个城市的过程中的旅行散文集。我对余秋雨先生的了解,就始于他的那本散文集《文化苦旅》,什么时候买的忘记了,也许是从书摊上买的,是一本小册子一样的书,还是特别老的版本,跟书中的文字一样的厚重。这次读他的《行者无疆》,有些跟之前不一样的感触,单从书名就可以知道作者的行迹从国内走向了国外。相对于第一本,我更喜欢这本,有一种情感上的升华和境界的超脱,书名就足以吸引我。
从百度百科上搜了余秋雨的简介,他是1946年出生,那个年代的写作方式还是稿纸。我已经记不起来在纸上飞扬地写东西的感觉了,以前写的少,也没什么可写,当然也记不得。现在习惯用电脑写东西。不知道余秋雨是不是也用上了电脑,以前读梁晓声的小说和散文,也有提到稿纸写作的方式。想会不会写好的稿子遗失掉,倒不如现在,什么东西都可以扔到服务器,云存储起到很大的作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不过在网上的东西也会遗失掉,也说不定。
作者简介: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和《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2010年起担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2011年被授予甘肃联合大学荣誉教授。
从作者的简介中知道,余秋雨先生的“专攻”在历史、人文、艺术,及其交叉,其学术著作有国际级地位,可见其研究之深。我读到的余秋雨,是一个学识渊博的文化史学者。文字里表现出的是“深厚的知识”,尤其在《文化苦旅》中,专业的文化史笔墨更浓。但我更喜欢他《行者无疆》的文风,原因是可读性更强,文笔更加流畅、圆润,内容更加洒脱、睿智,篇幅控制也符合大众心理。作者深一笔浅一笔地穿越历史文明的创造者们的故地,缅怀先人大师们的街道,反思现代文明的道路。
这本书的来缘是一次去师大图书馆时跟贾平凹的《我是农民》一起借的。有一次外出体检,中间等报告的时间走进一家书城,拿起《我是农民》,读了一半,回去就到图书馆借来,顺手借了其他两本,一本就是这本《行者无疆》,另一本是《曼德拉自传》。读完贾平凹那本自传性小说,那两本就被放在那里,搁置了好几个月。这段时间,春光正好,无奈琐事缠身,无法外出踏春,于是拿起来,借作者的脚游历欧洲文明。可惜,再美好的语言都不足以表达自然的美,只能聊以慰藉。抽出时间还是应该出去走走,人生最不应该辜负的是美好时节的美好风景,这是之一。
我读书一向很慢,有时候竟然慢得离谱,牛人读书一本耗时3、4时,我则两倍,再加上没有整块的时间读,就显得更慢。这本读得也很慢,但整体还是挺流畅的,因为喜欢,几乎是一字一字地读的,无论如何也读完了,收获也很丰厚,引发了很多的思考。
《文化苦旅》中的一句话,觉得特别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这是我碰到最多的提问。我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