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节点,而非人生的终点。”应试教育,确实有时候让教育人们魔怔似的误将节点看作了终点。
结果,固然重要,这是对所有人每一个阶段努力的一个反馈——或认可、或否认。我们都希望透过起点能预见终点,但是两点之间直线并不可得。在迂回的沿途中,有着各式不一样的风景。如若错过了,便是永远的错过了。因为人生就是一次单程旅行。
我们无法选择出生,但是可以自主选择行走的方向以及行走时的心境。在每一次的选择中不断地接近内心,认清自己。教育,就是教人更好地适应跟生存。
曾经有那么一句话:“人花了两年时间学会开口说话,却需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去学会闭嘴。”开口说话,或许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领,但是克制却需要强大的内涵做支撑。
如果将我们的教育归类的话,那么应试教育就是“知道”,素质教育就是“体验到”,而未来教育则是“悟道”。
“知识改变命运!”对此,我们深信不疑,因为知识就是财富!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要让孩子们不再继承贫穷的衣钵,信息技术也许会帮助他们走好脚下的路。在现代信息社会,互联网具有高效、快捷、方便传播的特点,在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领域中,一场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正悄悄地发生着。
信息化教学,对于孩子们的影响也是猝不及防,从前以书本为主导,一切都有现成的答案可以参照,如今却要独自思考,孩子们对多样化的答题方式充满了新颖。也许,现在的思路还远不够成熟,但是一旦开始尝试,多少会有些改变。想要把这种模式持之以恒,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的努力。
未来学校注定不再是封闭的固守,因为互联网的链接,所有的孤岛都将不再孤单。由点及面的校园网正在迅速拓张蔓延。然而,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化及城市化的社会巨变中,乡村儿童更多的接受的却仍是灌输式的应试教育。本该越学越活、越学越宽的学生教育,在“学校的生命线”的高压之下变得愈发的谨小慎微,相较之前,学生们却更缺乏成长和改变命运的机会。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曾在一次北大举行的写作大赛启动仪式上甩下了一句“耸人听闻”的话,着实让在场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吓了一跳。
“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温儒敏还继续透露,“高考的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也就是说,只看《读者》和四大名著,只看所谓的课内教材,别说高考语文,就连中考语文都将应付不来。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夫知识之事,认识世间之事物而判断其理也。于此有须于体者焉。直观则赖乎耳目,思索则赖乎脑筋,耳目脑筋之谓体,体全而知识之事以全。”
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未来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多,淘汰已有的稳定,发展更多的不确定性。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而不仅仅只是认识一本字典,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人生的节点有很多,每一个当下的选择注定是一段新的旅程,绘就新的曲线,没有对错,只是每个人都必须学会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节点不是终点,时间的齿轮不会因为某个人选择的纠结而停滞不前,跳出纠结的埋头前行,会发现沿途有更多喜人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