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日益繁忙,每天大量冗杂的人事物让我们疲惫又烦躁,然后我们逐渐变得易怒。我们在不经意间爆发的戾气总是会在不同程度上伤害到周围的朋友、亲人、爱人等。接踵而至的是我们的后悔,是我们的无奈,是亲密人的渐远。也许说一句“对不起,我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可以弥补一下我们造成的伤害,可是我们为什么不在源头上杜绝这种愤怒的发生呢?
我们为什么会愤怒?
其实,每一次的愤怒都是一个怯懦的自己。我们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怯懦,所以我们选择用愤怒去掩饰,从而让别人远离我们怯懦的“禁区”。我们害怕一丝不挂的自己被展示在他人的面前,害怕别人看到我们的缺点和弱点,害怕别人在背后议论甚至是嘲笑自己。我们总是在他人面前展示出一个强大的自我,却又害怕自己的弱小被他人发现——这何尝不是一种怯懦?
有人说我们“丑!”,我们会变得愤怒,不论我们是否将这种愤怒表现出来。而我们内心对“丑”的自我认定无非两种:一是我们自认为自己不丑,是那个人在胡说八道。二是我们知道自己可能“不美”,但是也不想那个人说出来。不论是哪一种,每当我们对此产生了愤怒情绪时,我们其实是在用愤怒掩饰自己的怯懦。如果我们真的觉得自己是美的,是不丑的,那么我们在潜意识上都不会认可别人对我们“丑”的评价,更多的我们会把它当成一次玩笑话,然后一笑而过。
有人批判我们所爱好的人事物,我们更易变得愤怒。有人会说,这是源于我们对我们所爱的一种保护或是捍卫。但是,换一个角度讲,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怯懦吗?我们害怕自己喜欢的人事物受到大众的批判,我们害怕他人所批判的是真的,我们害怕自己也认可了那种批判,我们害怕自己哪天也开始批判自己的所爱。然后,我们用愤怒去掩饰——“你胡说八道!”“你根本就不了解他(她)!”。其实,若我们仔细去想一想,难道真的是对方在胡说八道,真的完全不了解吗?答案是否定的。所谓存在即合理,他人的话语可能不是那么客观且真实,但是肯定是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了其它问题。与其去愤怒,倒不如去倾听,试着去想想自己所爱是否有不足,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你连不足都能接受,那么那种爱也更真实,更理性。
当然了,因为大家的愤怒点都不一样,关于愤怒的例子还有很多。每每在我们愤怒的时候,可以先暂停愤怒,想一想我们在愤怒什么,我们在怯懦什么;然后勇敢地去面对自己的愤怒点和怯懦点,随即我们会诧异地发现,其实我们所气的也没什么好气的。
纪伯伦在《沙与沫》中曾写到:“一个人的真实,不在于他向你显露的那一面,而在于他所不能向你显露的那一面。因此,如果你想了解他,不要去听他说出的话,要去听他没说出的话。” 这句话也适用于我们自己,我们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了解自己。想进一步知道我们内心的真实,我们不要停留于表面的愤怒,而应进一步地去深剖愤怒下的情绪。
《新唐书》里面有一句话说的好——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其实生活嘛,何必老是烦躁,何必老是生气?勇于面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勇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和弱点,我们便没有什么好怯懦的,更没有什么好生气的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