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自己的方式定义了自己的对,同时就在定义着别人的错----做个好人很危险!!
一个80多岁的男人死后下到地狱,遇到了一个和他年龄差不多的朋友,而那个朋友的膝上坐着一人年轻漂亮的女人,他好奇地问:你确定这里是地狱吗?你看起来过得很开心啊?“噢,这里当然是地狱,你瞧,我就是地狱送给她的惩罚!”
同样的事物,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看到的是不同的结果。其实,这世上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泰戈尔说“错误是真理的邻居,因此它欺骗了我们。”
对与错是事物的对立面,心胸狭小、眼界狭隘的人看问题往往非白即黑,在“我对你错”的执念中找优越感。在管理中过多的强调对与错并无意义,有智慧的人善于妥协,这种妥协不是“和稀泥”,是在组织价值观指导下部门间的协作,既不搞本位主义,也不丧失立场,为实现共同目标,找到对结果最有利的“中间路线”走下去----这样的人才是组织中真正需要的人!
任正非说:“我的思想是灰色的!”还有人将“灰度管理”升华为华为的文化,不教条,不利己,不以对错而是得失作为管理的依据、评价人的准绳。
屁股决定脑袋。居高位的人需要战略性的思维,“定战略,带队伍,建班子”,而基层的员工需要战术性的考量。就怕坐在领导者的板凳上,却还是普通员工的思维,鼠目寸光,局限在一事一物的对错里。经常遇到这样的人,他们永远是正确的,说起事来头头是道,挑起毛病来侃侃而谈,谈到别人的问题时很兴奋,谈到自己时只讲功劳苦劳,可做起来事却瞻前顾后,不肯多担一点责任,貌似人中龙凤,实则百无一用。
我曾经在某个企业遇到一个员工,在某专业领域有很深的资历,但却没有几个人真正从心里尊敬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虽然年近古稀,但其心态是典型的儿童心态,总是用别人的错来证明自己的对,把自己曾经的辉煌挂在嘴边,在别人的“不好”和自己的“成就”中自得其乐、固步自封。而成人心态是“见贤思齐”、日三省吾身,勇于否定自己,不逞一时之能,不过多计较他人的对错,能坦然接受个人失败,并把“错”当做学习的契机。
相对于做事,管理者更重要的应该是“理事”,梳理流程,梳理制度、梳理人!过多的满足于做事的快感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无法系统建立组织能力。比如有客户投诉,员工权力小,按流程解决比较慢,领导权力大,轻易就解决了,虽然领导很有成就感,但问题是他做了别人的事!!他应该制定服务的流程和制度,让下级有权力去正确的处理类似的事。
在孔子看来,人最容易犯两种毛病:迁怒,贰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也。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他的早亡也是孔子最痛心的事,他认为只有颜回能真正继承他的学问!迁怒就是自己的目的没达到,怨天尤人,尤人就是埋怨别人,诿过于人,以此证明我没错!不贰过就是善于学习、总结经验,不犯同样的错!
相比而言,我觉得做错事的害处远远不如用错人!人对了,坏事有机会变成好事,人错了,再好的事也将变糟!对于领导者而言,没有比选人、用人更重要的事了!!正确的人会把错的策略、行动在过程中纠正过来,亡羊补牢!正确的人会给周边的人以积极的影响,施加正能量;正确的人会让下级变得更优秀……,人对了,啥都是对的!
《吕氏春秋》中有一句名言:贤主劳于求贤而逸于治事。领导者不在于比下属精明能干,什么都懂,而是制定大的方向,委派到合适的人;明确组织目标,把精力放在组织和人事上,也就是变革组织,解放员工的思想,让员工乐于奉献,积极贡献!
庄子在《人世间》中杜撰了一个故事:颜回踌躇满志地向孔子辞行,他想要去卫国施展抱负,因为卫国的国君年轻、专断、轻率,国家治理混乱。可孔子却劝阻了他,认为他去到卫国就会遭到杀害!除了颜回在道德、修为还有差距,更重要的他缺少对人性的理解。孔子说:一个人即使德行纯厚诚实笃守,可未必能和对方声气相通,即使不争名声,可未必能得到广泛的理解。而勉强把仁义、正直、方法告知他人,就好比用别人的丑行来显示自己的美德,这样的做法很危险!!颜回无异是个优秀的人,正直、有才干,但孔子还是认为他的下场不会很好,他的正直能干、一心为公暴露了他人的虚伪、自私、无能,这将遭到当政者的排斥、打压!
古代平民文学中有一首诗说:“做天难做四月天,蚕到温和麦要寒;行人望晴农望雨,采桑娘子望阴天”。老天爷都不能让所有人满意,何况人呢?一个人做事受到埋怨是难免的,尤其做领导,受人物议,更是必然!《大清相国》的作者,中国知名的官场小说作家王跃文总结出了“任劳者易,任怨者难”的人生道理!
做人不易,做好人更难,你用自己的方式定义了自己的对,同时就在定义着别人的错,这势必会引起他人的抵触、反感,特别在处于一个新环境时,面对之前的价值体系,单纯做一个好人很危险!!
人是万物之长,是第一生产力,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其优势,正如张瑞敏说:兵随将传,天下无不可用之人!
2021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