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过成功,今天可以来谈谈努力了。之前写过一篇《努力像是隔夜的茶水》,本想着写成鸡汤文,结果一不小心开始大倒苦水,写得东拉西扯,逻辑不甚清晰。
这篇文章中,我想将努力界定为“作为手段的努力”与“作为态度的努力”两个层面展开。
“努力”这个词被逐渐用滥我猜是在90年代末开始的:再早之前是改革开放的十几年,灰色经济、成王败寇的草莽经济称雄,想来还是一曲“心若在,梦就在,大不了重头再来”能够归纳那个年代的光景;再再早的话恐怕就要是单位制下的生活逻辑了,社会关系为重。
一不小心就要扯多了。其实想说的是:努力作为手段与方法论被提出差不多就是那个时间段的产物,而随着十几年不断的强化与形态上的转变之后,成为了如今的模样。
对于成功学而言,我不仅提出了基本思想,还必须得有个方法论作为支撑吧?而千千万万的逻辑中,努力一词最为靠谱与适用了。
这是什么概念呢?简单的说,就好比我预先设定了一个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具体而言可能有赚钱、买房、娶妻之类多种多样的形式;而个人的努力方式根据不同的个体差异有着千变万化的可能,指导性的意见永远是以抽象的、可以普世化的被个人接受与运用的形式而存在着的。于是,我要赚钱——努力吧;我要买房——努力吧;我要娶妻——努力吧。
假如说一个目标的达成是有多个必要条件的,那么作为微观个人,在很难影响客观环境的状态下,一种“改变自己”、“只有从自己着手”的逻辑就会被广泛的适用。所以在个体层面而言,达成目标,也就只有通过一种努力了。
在作为手段的努力的标榜下,我具体该怎么做呢?
这下子就精彩了,首先我会找到一个通用的方法。以考试为例吧,好啦,我要取得好成绩必须要努力!怎么努力呢?老师说要多读书,怎么才算多读书呢?那就是比较啦,如果我高于平均数,那不就算是“多”了吗?高出一点点不行的话,我就高出百分之30%,这总可以了吧。于是平均水平不停的往上翻滚,如果每个人都是抱着这个逻辑证明自己努力的话,那就太可怕了。
正如我在上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功利主义的问题在于同一逻辑下边际效益的递减上,故而必然出现成功与失败者。所以盲目的按照“可以比较的努力”来“努力”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说得很抽象,还是举上文的例子,老师说要多读书,但是多读书对于我而言不一定是好办法呀,那么我还可以采取诸如“不断反思”、“与知识分子交流”等多种方法来获得好成绩。但是这些方法是否有效并不保证,并且甚至与主流的“努力方式”不一样,无法量化自我说服,自然就冒着更大的风险了。
无论如何,只要当时间作为资源达到了极限,天赋与客观的环境的残酷差异才会凸现出来,这是个体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社会不希望我们所意识到的——当然我们永远都不会到这一步。
其实我的逻辑是有问题的,因为我先验了“目标”和“努力”各自的比较性——但是在成功学的逻辑下,或者更进一步说,在以个人主义为基石的功利主义思想下,这必定是需要比较的。
说得直白一点,我们的“努力”被纳进了阶层概念里。
很多人会说,“努力只是我的一种生活态度,是我的价值观!”
对,没错,说的太好了!
但是,用合理化的心理机制来思量,真的是这样吗?还是因果倒置的结果呢?
不论是哪个因素,如果真的这么想,在当下而言已经是没什么大问题了。
下一步就要谈谈这种“作为态度的努力”。
其实想说,这种“作为态度的努力”恰巧是资本主义精神(我在这里不澄清资本主义精神与功利主义的概念了,简单几句说不清,倒是觉得在这里可以当做一样的概念来理解)的源头。故而自然有绝对的亲和力,并且与“作为手段的努力”极为容易混淆。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最重要的研究,也是被无数社会学人感激涕零奉为经典教科书般的议题是——新教的宗教文化对于资本主义的产生有多大程度的影响。而最后韦伯证明了两者相关,并且在时间上呈现出先后顺序。
而新教伦理的文化中,很重要的表征为:努力、勤奋的工作,以此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努力是作为态度、信仰被遵循实践着的——而这与个人最后的成功并无直接相关,只是在一个群体中,越多的人遵循这个概念,这个群体的财富积累就会越快。
(以上两段凭对书本知识的记忆所写,若表述有偏差还请指正)
在这个阶段之后,信仰逐渐消失了,但是努力变成了看似行之有效的手段而流行下来。对的,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或许是这样,但是对于我们微观个人而言,结论似乎很难成立。
以“作为态度的努力”作为生活价值观的人,往往会忽略努力的目标,因为他们的目标层次更为抽象,而物质回报往往只是一种附带品。
以创业者为例吧,他们只是想做自己想做的东西,为此拼命努力,做出了想要的产品并且很开心,并且这一产品很成功了,他们变得很有钱,但是钱财声望对于他们个人而言其实只是一种次要的附属产品罢了。
说到这里,如果你自认为努力但是不知道自己属于哪种逻辑的话,要想分辨也很容易,你只需要问问自己“心累不累”、“开不开心”就可以了,一般而言都会找到答案的。
若是到此结束,还是没有些建设性的东西。而我自认为有实用参考性的想法在于:了解了“作为手段的努力”之下的逻辑之后,想要成功除了“努力”之外,还可以考虑“努力之努力”,即“努力”方式的革新,上文也举过例子了,这里再讲一下。
比如说创业;比如说人人都在北上广打拼的时候,我去西北、中部地区或者农村寻找机会;比如说为自己的爱好寻找合理的变现手段……非寻常之路,当然可以避免边际效应,当然这其中的风险还需要考虑清楚。
人嘛,按理性思维永远想找收益最大的道路,但是谁也算不清这因果该走向何处。
姑妄言之,姑且听之,自己的生活也就只有自己能做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