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号“安慰记yes”中有这样一个视频,开头抛出了一个问题:当好朋友失恋时,如何安慰她呢?有人会说: 嗨,不就是失恋了嘛,你还会找到更好的!还有人会说:没事儿,他不在了,不是还有我嘛!你觉得哪种方式是你想要的呢?
安慰别人一般有两种策略,一是同情,即如果我遇到了跟你一样的情况我会怎么做。另一种是共情,即我试图去想象、理解和体会你经历什么的事情,造成了什么心理影响,然后跟你一起想出适合你的办法。相比之下,同情更像是一种本能,一种理所当然很容易实现的过程。但是共情则需要花费额外的意志力或者是心理能量,所以朋友才会觉得你真正懂她、理解她。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以共情的方式更好的安慰别人呢?首先是不带评价的倾听她在讲什么,不要一味儿打断,根据自己的主观评价做一些判断。因为这意味着你否定了倾诉者的情绪状态 ,即她认为失恋不是一件小事却没能被你理解。好的倾听既能体现你的重视程度,还能更好的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其次是角色扮演,即把自己放到对方的位置,去感受负面情绪,试图回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类似情绪体验,因为处于情绪失控的状态很难进入接受建议的状态, 尽管这些建议非常棒。最后是表达真实的希望感,当对方进入平稳的情绪状态时,就可以给出可能性的建议和表达真实的希望,例如我会陪在你身边。那么虚假的希望感例如他很快就会回来找你的,就有可能会对朋友进一步造成伤害。
这中间就潜移默化地运用了“黄金思维圈”的知识,即认知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what层面,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how层面,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why层面,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绝大多数人思考问题时,是从what的角度出发,很少能从how的角度思考问题。而站在why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人,就少之又少了。黄金思维圈的最基本应用便是:你遇到每一件事情,首先问why。其实如果你想更好地看透问题本质,最应该培养的就是问“为什么”的习惯。
套用在上面的例子中,第一步,从“why”的角度帮挖掘,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看你很苦恼,是不是最近出了什么事情啊?能具体说说吗?”如果朋友不愿意说,这个话题就此打住;如果她愿意倾诉,那你就耐心的听完不要着急打断。第二步,从“what”的角度帮她确认,此刻你不需要给予任何建议,只需要做两件事:一是确认她的情绪,二是重复她的大概内容。“是的,听起来这件事确实让你很恼火。”接下来,朋友就会一二三对男友进行一番分析,以确认分手的真正原因。第三步,从“how”的角度给她赋能,让她感受到友谊的温暖或者是给出可能性的建议。
前面的分析完成之后,此时朋友即使还没确定自己的主意,至少心情会好了很多吧。在《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中提到过这样一个观点:虽然人们认为分享自己的一些烦恼对他们大有益处,但如果倾听者不能有技巧地引导,那么所谓的倾诉也不过是一场闲聊。所以,如果与一位具有怜悯心却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谈论你的苦恼,无异于浪费时间。
结合我之前一直纠结要不要放弃演讲班的例子,那段时间我确实焦虑到跟很多人聊天,包括不同认知层次的。可笑的是,越聊反而越焦虑。比如,之前在演讲角认识的一个男生,他当时带我们训练,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跟我很像,尤其是性格。所以我曾给他打了几次电话,结果都是不了了之。见面之后,他告诉我:你每次都是把自己的想法说来说去,根本不去听我的意见。现在想来,确实算是闲聊吧,因为他所谓的意见根本没有抓到我想要的关键。当时我都不知道why,只是在一遍遍地重复what。我说:“我报这个演讲班,感觉收获不会很大(因为我仿佛在这个男生身上看到了自己半年后的变化),学费确实也比较高。很多人告诉我,上班之后你就会了解真正的本领是什么,即扎实的专业知识,职场的东西虽然有用但是有点儿本末倒置的感觉。”而他只是在一味地说:“你要去体验才知道喜不喜欢,适不适合,很多知识都会很有用的。”我心里一直想说的是:我知道有用啊,但我问得是收获能达到我的预期吗?虽然当时我没意识到这个点,只是想一味儿倾诉。
而跟学长聊天后,首先我明白了why,第一为什么我要报这个演讲班,因为我想快速成长。第二,为什么要放弃这个演讲班,7000元的学费,收获和付出不成正比,很多知识可以从网上找到,还有就是怕我养成不好的习惯,走捷径就是不走弯路。对于how,首先加强驱动力,还有想要个人成长,建议可以从提高个人认知能力和职业认知能力做起。对于what,个人提升的话,从学技能,练逻辑,读书写作等方面做起。如果喜欢新媒体,其实很多公众号都有志愿者之类的,真想学演讲也可以一些组织活动,至于销售什么的可以先学点儿干货,平时做点兼职短时间内就能有很大幅度的提升。还有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想得到什么东西毕竟都是有一定代价的,要能承受的住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