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妨吟啸且徐行——读《社戏》有感

    说起现代都市生活,人们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除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我的脑海中更多涌现的却是拥挤的街道、匆忙的脚步、陌生的人群、喧嚣的车辆、嘈杂的环境。现代都市生活对人们的影响是复杂且多面的,既带来了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带来了环境破坏、社会压力和文化冲击等一系列挑战。

  故而很多人想寻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天地,想追寻沈从文笔下灵动纯粹的边城世界,重读鲁迅先生的《社戏》,我的心又一次被这真挚淳朴的景象感染,温暖与感动溢满心田。

    那灵动优美的乡村风景让我神往不已。鲁迅先生写景用写意的笔法,让一切美景笼在薄雾之中,而这不甚分明的朦胧之感更如同滤镜般,更为这世界增添了美感。作者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这个有色、有声、有情的世界,怎能不让人心驰神往!

  那自由无忧的少年生活更让我慕而不得。这篇文章生动地叙写了作者及伙伴看戏的过程。伙伴们一个个纯朴善良的心灵,都体现了世间真情。身处学校的我们,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难免有时难免陷入一种无助、孤独中。当作者的伙伴们回来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时,注意到了作者不开心,很他惋惜,积极纾解他的情绪。这又使我感到这群少年对朋友无微不至的关心,即使自己高兴而朋友不高兴时,也能体察到他人的感受,为他分担忧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只知道以自己为中心,让别人关心自己,而不知道关心他人。自己遇到了高兴的事,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每个人自从来到这个世上以后便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依存的。人们组成一个集体,力量就会变得巨大。如果没有真情,再多的人也无法组成一个集体。

  那质朴无私的乡情乡俗令人心向往之。主人公作为小客人,陪同的当然是年龄相仿的了,中国待客之道的基本原则是细心安排、迎送礼让、热情相待,而待客原则不分年龄大小,都要遵循以礼相待的原则。比如,“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游戏。”陪我掘蚯蚓、钓虾、放牛,钓了半天的虾照例归“我”享用。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不仅没挨骂,还有更多的收获:一是罗汉豆,二是六一公公的夸奖。当罗汉豆摆上桌后,“我”却觉得没有“昨夜”的好吃。末尾一再强调“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那夜的豆不是一个人的豆,怀念的也不是那夜的戏,而是看戏的过程,是淳朴、和睦、善良的人们。

      鲁迅先生在结尾处这样写道“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是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一部生动传神的电影,把我带到鲁迅先生童年的影相中。鲁迅先生的童年已不复存在,但他那童年快乐的记忆却打动了我。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不妨抽出时间“吟啸徐行”,细细品味生命之美。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