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九江的湖口已来过不下五次,而畅游石钟山却是头一回。
这座海拔不足百米的小山,居于鄱阳湖口和长江的交汇处,只因苏轼的一篇《石钟山记》便名扬四海,引无数文人雅士前来探究。其实,对于石钟山之名,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早已阐明,是因湖水拍击山崖石隙,声如洪钟而得名,并非他因。
石钟山不高,几分钟就能到达山顶;石钟山也不大,用不了半个时辰便能走完山顶所有。山上的许多文物古迹早已损毁,到处都是后期重修的人文建筑。整座山郁郁葱葱,倒也清静凉爽,是一个休闲养心的好地方。在临江的一侧,山崖陡峭,直入湖中,想必是水击石拍之处,但闻不到洪钟式的响声,未免让人着急。
山下的码头,是乘船观山看水的地方。泛舟于水中,便能看到苏轼笔下石钟山的气势,山石陡峭,洞隙延绵,水中有洞,洞水相连,难怪苏轼夜泊绝壁之下的湖面能听见钟的声音,不愧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奇妙之处,只是如今水面船只纷扰不绝,早已没了苏轼当年聆听、体会的清静环境了。
游船驶出鄱阳湖口,便到了长江水道。随游人惊呼,顿见眼前奇景,一水两色,江清湖浊,泾渭分明,著名的江湖两色奇观近在眼前。神奇的大自然又一次把奇迹留给了这里,真可谓“石钟千年奇,江湖两色美”啊!
当年的苏轼,畅游石钟山后发出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感叹,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眼前“江湖两色”的奇特现象,又揭示着“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做人之道。石钟山,来了,游了;见了,知了,有些道理也应该悟到了!
(2015年5月于江西九江市湖口县)
石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