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念,情有所寄
——读《人间有所寄》
文/苇眉儿
最近我看了不少散文书,各种质量、各种水平的都有,《人间有所寄》算是其中质量和水准都比较上乘的。主编卞毓方,中国当代文坛有“南余(余秋雨)北卞(卞毓方)”之称。所收录文章,是王蒙、阿来、刘亮程、肖复兴、韩少功等人的佳作,这部当代作家散文集19多万字,我用了一个星期读完。合上书本的一瞬间,竟有些意犹未尽。
起篇是原文化部部长王蒙老先生的《人生就是一次生命的燃烧》,里面有段话让我深思:“你是一粒树种,落到了地上,吸足了养分水分,长成了树苗长成了大树,即使没有更大就被雷击所毁,你也可以感到某种骄傲,你的形象是一株树的最好的纪念碑,你的被毁至少是一次大雷雨的见证,是一个悲剧性的事件。”原来人生有多种可能性,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顺利长大成才,有些人可能很早就陨落就偏离人生的正常航线,那也无需嗟叹不必嘘唏。不用计较生命的长短,也不用纠结人生的得失,有些人注定会名垂青史,有些人选择了遗臭万年,可更多的普通人平常人来过,生活过,爱过,就是在尘世最好的明证。
因为我执教的中职语文课本上选编了肖复兴的《永远的校园》一文,所以对他的《即使你没有去过卡萨布兰卡》一文就很感兴趣,果然是很有诗意和情怀的一篇文章,是我喜欢的格调。他说“难忘那一次次的亲吻,在卡萨布兰卡,但那一切成追忆,时过境迁”的歌词难以忘怀,是因为时空错位而产生的幻觉和情感。我想到了李商隐的两句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一个人成名、成功后,很容易骄傲自满。读读阿来的《成功,在空旷高原上突然闯入的词》一文,就会明白一个道理:相对于短暂的成功,持久的道德与伦理无论对一个个体的人,还是对一个民族与国家,都是更为关键而持久的精神与文化的核心。
上语文课的时候,我给学生读了刘世芬的一篇文章——《坐姿里有灵魂的样子》。以前上语文课,学生的坐姿可以说是各种销魂的姿势:歪着的,趴着的,搭二郎腿的,抖腿抠鼻子的,侧面朝向讲台的……提醒了多少次都无动于衷。当听到文中“砥砺、坚韧、卧薪尝胆,还有那些表象后不为人知的心灵煎熬和那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成长”“那样正襟危坐的人,其心灵是清澈灵透的,其灵魂是可以飞翔的”……这样的语句时,我发现那些坐姿不端正的学生都悄无声息地调整了自己的坐姿,都开始端端正正,认认真真。
文字的力量真的不容小觑,在潜移默化中就润物细无声了。
这也是我为什么那么爱读书的缘故。读书,能让人完善和提升,更趋于完美的自己。
书中文章,有一篇我反反复复地读,题目是《自省录》,作者陈世旭提到自己存在的嫉妒、惰性、卖弄、虚荣和忘形的毛病,在我身上也有,看得我脸上火辣辣心里疼呼呼的,如鞭笞一般。这就是当头棒喝啊!我愿意同作者一道深刻自责、反省和修为,我谨记陈世旭的那句话以自勉:人生得意“休”尽欢。
其实,人长大无非就是一个渐渐活明白、活透彻的过程。
还有刘亮程的《远路上的新疆饭》、李修文的《山桃花》、朱成玉的《年轻的四滴眼泪》、张玮的《只要月亮还在天上》……细细阅读,自会收获颇多。
好喜欢书的章节题目:身着白衣,心有锦缎;星河横流,岁月成碑;飞鸿雪泥,烟雨平生;阅尽人间,落笔是你;迷途漫漫,终有一归。
心有所念,情有所寄。从书中46位作家的文字中汲取人生旅途中鼓舞前行的力量,我唯有继续诗意远行。
走着——
另:
第056页倒数第2段第1行:嗓音高低不平地说着明早肯定会忘记的涛涛大话
此句中的“涛涛大话”应为:滔滔大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