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凿五尺道联通全国,广袤的疆土上,无不流动着驿道的人影行踪。
沧海桑田,交通的改善,汽车、飞机、火车以及通讯工具的出现、革新,人们的联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无数的驿道灰飞湮灭,驿站、驿道仅存在古书和老辈人的传说中。偌大的中国,现在已经难以寻觅到真正意义上的古驿道。
在中国,四川省乐山市板桥溪至青神汉阳一带,一个自汉唐便有记载的平羌古道,仍然以顽强的生命,叙说着千年的驿道往事。李白、杜甫夜泊平羌,黄庭坚、苏轼故里探亲,陆游、赵熙来来往往,都留下了传世的诗篇。
这个中国历史上存世最古老的驿道,因岷江河流而生,成为四川通往江南的一号“高速公路”。也因河流在内河运输史上的暂时退休而沉默。
我曾经无数次从昆明回到板桥、汉阳,寻找历史留给我们的回声。面对烟雨蒙蒙、蜿蜒错落的平羌山水,我多么希望有一支神奇的"马良笔",描绘出心中的汉嘉山水。这不,四川乐山牛华溪的年轻画家何俊文先生实现了我的梦想。
我经常在想,中国的笔墨绘画,实在是神奇的紧。作品呈现出来的意境,除了画家心中存有山水,笔下显现外,还需要观画的人去完成画家留下的山水空白。"神会"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西方人永远不懂其中的奥秘。
木心先生说,中国文化里有非常世俗的一面,但是在国粹山水中,却又呈现出风雅的一面。据说这是元代开始的,少数民族打进来了,文化人不甘平庸与世俗为伍,便在山水中释放自己的情怀,进入笔墨艺术更本质的状态。
我只见过何俊文先生一面,但是他的作品引起我的注意有好些年了,从开始的玩墨、玩线,到回到真正的传统,注重抅图,掌握气韵节奏,特别是山水画中的风水元素,是我最看重的一点。这是元人赵孟頫所倡导的,"贵有古意",讲究笔情墨意,提出书画同源。正是,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我在俊文画中感受到了。
识人与看画、读画,都要讲究个真实,这也是文人画的特点。真者不做作,做作便不真,愈做作愈讨厌。我从俊文的画和一面之交中看到了真实。
最近些年,许多人爱把石涛画论中的"乱头粗服"奉为圭臬,这其实是对石涛理论的曲解,心中没有山水,没有天生丽质的前提,乱头粗服就是鬼画桃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