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是底层做起,当他发现自己有摄影的爱好后,慢慢转向艺术。他追求的事情很疯狂,用他的话说就是“拿自己做实验”。一定要去经历一些事情,做过一些事,才能让人成长得更快,或者更有话说。艺术不是他的生存手段,而且他追求好玩的事儿。艺术的内容应该是值得被反思的,艺术什么也不是,艺术也什么都是。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应该是他走过多少路,经过多少风风雨雨,越年长成熟度也会越高。艺术是什么?对于每个人的每个时刻都不一样。
说这个艺术家的故事,他带来的三本书。《悉达多》《蟋蟀》《艺术家的故事》也是不断看书,不断去做事情,三本书也在展览中。他以前不看书的,现在为了作艺术,去看了几千本书。去研究关于人性是什么?人是什么?哲学是什么?宗教信仰是什么?用心灵去看,去体验去感受。看了不同的书后,才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式的展览,是你自己和自己的沟通。禅修!!!
要用艺术,用文学去自述,去解脱自己。都是把自己所有的点子记录下来,并一点一点去实践。进去他的展览厅,就像进入了妈妈的子宫一样,回到出生前,感受那种心跳,感受那种羊水的声音。每一个作品都是答案,艺术的喜欢成度是很难去表达的。每次做完基本会忘记,我就是比较喜欢在做过程中自我放空的感觉。
他在香港、上海、武汉的展览就相当于是二次创造,喜欢互相碰撞的火花,艺术家是用自己的作品来邀请他人来进入他的世界,还有第三次的创造就靠观展者了。总而言之,每一次创造都在于“好玩”。他一直在强调“好好玩”,也就是桑宝说的“好玩爱玩还要玩”。他所有的艺术载体都是(自学的),就看谁能够专注了。他很鼓励我们都去创造,因为在创造的过程中能转移情绪,从而能让自己有更多能量。像大自然的创造会让我们更投入,能转化出更多能量。中华民族的文化太重要了,我就是在不断的更新。把自己的宽度与厚度不断加强。
活在当下,把每一个瞬间都去做好想做好的事。生活比艺术更重要,艺术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喜欢看【黑塞】的书!
他还推荐一定要多去看展览,因为展览只有在现场看才能领悟到更多。就像去博物馆的文物一样,就要现场亲眼看才能有更多的思考与想象。近石湾要多去看陶瓷展,以及陶瓷的制作过程。人就像一件艺术品,每天都有不一样磨损,每天都去接受各种各样的尝试。他已经五十多岁还这么有活力,真的是我们年轻人的榜样呀!
我在想他是如何从不认字过渡到看几千本书的?而且后期看得都是哲学,以及他自己做艺术方面的伦理书籍。在展厅里面有他经常看的三本书分别是《悉达多》《德米安》《在轮下》都是黑塞的作品。他的阅读精神,他的追求自我的精神都非常值得我学习。我会继续保持把别人的优点吸取过来,让自己也不断去成长,去尝试,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