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关于北大法学院女生自杀的报道在网上被刷屏,事情是这样的:北大法学院一位大三女生因为男朋友对她不断的谩骂和贬低,慢慢的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判断能力,一步步的丢掉自我,迷失自我。认为自己是一块垃圾,配不上那么优秀的男朋友,最后竟向男朋友以死谢罪,服药自杀。多么荒唐的想法,但我相信,她那种感觉是真实的。
这个事件唤起了我的记忆:2014年我辞职陪孩子去青岛以琳,后来陪孩子上学,孩子问题不断,我对未来看不到希望,对自己没有信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老公经常会用败类、废物这两个词来评价我,刚开始我听了很不舒服,但觉得他平时对我和孩子很好,对这个家也很负责任,他并不坏,我确实也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我想下次再做的好些,他就会给我好的评价。但是这两个词却像尖刺一样扎进我的心里。
我不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而老公却喜欢做各种好吃的给我们,我便以为那就是我喜欢的。不知道自己穿什么样的衣服合适,总是去问老公,我穿哪件衣服好看,穿什么样式的好看?他便按他的喜好去帮我买衣服,就算自己有机会逛街,也无法做决定。老公喜欢爬山旅游,我便也觉得爬山和旅游是我喜欢的,带着孩子去野外,对于我也是一种放松。
情感和精神上过渡依赖老公,让我一点点失去自己的主见。陪读让我和外界严重脱节,我用看书考证将自己包裹起来,回避着与人交流,每天我像一架机器按时起床、送孩子、接孩子、回家辅导作业、睡觉,都是在完成任务。好几年我都不太照镜子,总觉得镜子里的人不是自己,我怎么长的那么丑,那么老了?每次看到照片里的自己,就算是笑着也总感觉自己的嘴角笑的很无力。我经常自责,觉得学了教育学和心理学也没有将孩子教育好。当孩子五年级的时候非常排斥我进学校陪读,而且她在行为上和习惯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便不再坚持,希望给孩子一个机会,也放自己一条生路。当我卸下所有的防御后却一度有了抑郁的倾向,开车在路上有时我就会想,如果车速快点,是不是就不再这么痛苦?时不常的冒出这样的想法让我害怕。好在当时还有点良知,记得父母和孩子都需要我照顾。
后来在一个心理咨询师的群里,我加入了《生命的重建》这本书的读书会,作者是露易丝·海,国际知名的心灵导师,美国新时代运动领袖,著名作家和演讲家。她是全球“整体健康”观念的倡导者和“自助运动”的缔造者,这本书对我触动非常大,书中写到:“你迄今所有的人生经历都是你过去所抱持的想法与信念造成的;他们全是你昨天,上星期,上个月,去年,甚至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或更多年前所想的事和所说的话产生的结果。然而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最重要的是你此刻选择想些什么,相信些什么,说些什么,因为这些想法和言语会创造你的未来,最有力量的一刻就在当下,他正逐步塑造你明天,下个星期,下个月,明年等的体验。”我回头审视我的前几年,被“自闭症”三个字打的丢盔弃甲,无半点还击之力,失魂落魄迷失自我,消极的想法带给我消极的生活。书中还写到“每个人内心深处常有这样的念头,我不够好。不仅如此,我们还常常会说我做的不够多,我毫无价值,你是否也像这样经常说出暗示或者感觉自己不够好?但问题是你对谁而言不够好,你又是根据什么样的标准这样说。如果内心的这种想法非常强烈,你如何能创造出充满爱,喜悦富足与健康的人生?怨恨、批评、内疚、恐惧,是我们生活中四种最坏的习惯。 这四种习惯起源于喜欢责怪他人,却从不勇于承担责任。如果我们敢于对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负责,那么就不会责怪他人。”这些信念让我放下对自己的成见,放弃那些限制我多年的想法。让我看到生活中的一丝光亮。
之前我在年长的男性跟前总是有种压力,我会有意识的回避和他们的接触。我不知道这样的感觉是从哪里来的。通过听曾奇峰精神分析的课程我了解到,原来这是我和父亲关系的投射。我家很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爸爸是一家之主,平时不苟言笑,没事很少与我和姐姐说话,有事情我们都是和我妈说,自小我们都怕我爸。原生家庭带给我的这种交往模式被我带到了生活中,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好在,现在这个心结被我解开了。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情,我高中时候暗恋过一个男孩,很阳光帅气会打篮球,又会逗女孩子开心,是小说中的那种男主角,他坐我前边,我内向又不爱说话,他会回头和我聊天,九八年香港回归,他还送过印有香港回归图案的磁铁电话簿给我,他是第一个送我礼物的男孩子。当时我觉得在他面前有种自卑感,那种感觉让我很不舒服,高中毕业后就没再联系,这段初恋没有开始就结束了。刚开始的几年那个男孩经常在我的梦里出现,梦中的他还是高中时候的样子,笑容总是很灿烂,我想初恋总是美好的,心底还有一丝甜蜜,但是结婚后的这些年来他还会时常出现在我梦里,我自认不是水性杨花的女人,对于婚姻也是忠诚的,虽然和老公也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却和别人无关。那为什么总是梦到他,这种梦很是让我苦恼。当有一天晚上又梦到他时,我突然醒了,夜里3点多上网查询“未完成事件”,网上是这样解释的:“未完成事件”这个词语来源于20世纪初,诞生于德国的完形心理学(也称格式塔心理学),未完成事件往往会一直持续存在着,直至个人勇于面对并处理这些未表达的情感为止。解铃还需系铃人,增加对自己此时此刻状态的知觉,认识并清理被压抑的情绪和需求,才能整合人格的分裂部分,达到人格的完整。看到这段解释,我释然了,或许这个男孩对于高中时候的我来说很重要,这段没有结局的感情让我一直耿耿于怀,潜意识里希望有一个结局,他便一直在我梦里出现,我不需要回避这样一段感情,而是承认我对男孩的喜欢,接纳它。从那天晚上开始,他奇迹般的消失了,没有再来到我的梦里。
考了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证,却还是感觉自己有很多事情不理解,对生活很迷茫,当看到刘老师发的招募星妈咨询师信息的时候,我心动了,既然一辈子都和“自闭症”脱不了关系,那就走近它吧!
10月7号开始跟着李老师上课,第一节课李老师就说知识不重要,观念才重要,要改变原有的观念和思维去看待世界。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10月17号我妈住院了,类风湿,糖尿病并发症,慢性肾衰竭,大夫看完检查结果说情况不太好,但是我不相信,觉得这些病并不是要命的病,况且我妈病了六年了,也都一步步走过来了。我和爸爸很用心的照顾她,看到我妈病情转轻我也很开心。20天后恢复的不错,大夫同意出院了。没想到出院一个星期就病情突然恶化,她离开了我们。她走的太快,我使劲的哭,使劲的哭,一点用都没有。看到她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我突然不难过了,我接受了这个事实,我需要考虑的是接下来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我要和姐姐,我爸一起好好的把她送走。她走了就不再受疾病的折磨了,于她是一种解脱。晚上我和姐姐陪着我妈,看她躺在她们之前的床上,好像还有呼吸,但我知道那是幻觉,并不是真的。她已经走了,什么也没有了,我不再害怕。姐姐也说好像感觉到我妈还在呼吸,这也只是她的幻觉,但她相信人是有灵魂的,送走了我妈,姐姐回了南京,却总是梦到我妈,我便问了一些辟邪的方子给她,希望她能够得到安慰。若在之前我可能会给她讲些道理,但现在我理解她的心情,也知道只有她信的对她才有效果。这些理念支撑着我,让我从悲痛中走了现来,因为我要照顾好我爸。
感谢老公那段时间请假一直陪着我,还有公公婆婆对我的关心和照顾,让我感受到爱和家庭的温暖,有力量去面对和接受这件事情。
我心里那个小女孩好像长大了,而心中的那个伟岸高大的爸爸变小了,变成了需要我照顾的孩子。 我教给他从电视上打开U盘,看我给他下载的太极剑教程,陪他看《我和我的祖国》,陪他聊台湾局势,听他分析。这五六年他照顾我妈,和社会脱节了,我给他报了老年大学,让他去接触更多的人和新鲜的事,我不再觉得他高高在上,我知道他需要我。我们之前不再有隔阂。
就在周六,最疼我妈的二舅车祸去世了,星期一老公的外婆去世,身边连着三位亲人去世,让我们整个家都笼罩在悲痛之中,我的心中很压抑,莫名的害怕,或许是对于生命和时间的敬畏,珍惜现在的人,珍惜现在的生活,“自闭症”三个字在生死面前又算的了什么?
这些应该就是李老师常说的意识扩大化自我探索吧!许又新老师的《心理治疗基础》中写到:自我探索使意识扩大,过去觉察不到的内心世界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人们对自己的理解得以提高或深入。回头看这几年的心路历程,惊奇的发现我也是有感觉的,也是可以体验快乐的,并且愿意去承担责任,愿意去尝试着接触外界,不再患得患失。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老公不再用败类和废物来评价我了,遇到问题我会自己想办法,而不是找他去要一个答案,我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不再是跟在老公后边的那个小女孩了。
和大家分享一段话,这也是李老师给我们分享过的一段话:探索人生和生活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就是在于探索你自己,就是在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就是认识生命和生命的奥秘。这对你来说需要一个过程,因为你迷失自己的时间太久了,因为你背离你的生命太久了,你在向外乞讨的时候走的太远了,以至于你遗忘了你来时的路,和再重新进入你精神家园的门。因此,你不得不需要一个过程。
磕磕绊绊一路走来,感谢心理学让我慢慢的找回了自己,重新认识了我自己。感谢李老师带给我的信念,让我相信自己。
学心理,于我而言,是一场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