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毕淑敏
人生就是一个向着死亡的存在,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思索死亡,和他老了才思索死亡,甚至知道死到临头都不曾思索过死亡,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死是一个哲学命题,有人戏说,整个哲学体系,就是建立在死亡的白骨之上。
每个人,从我们一出生,生命之钟的倒计时就开始了。面对着我们生命有一个大限存在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无论是年老或年轻,都要直面它的苛求。
知道有一个结尾在等待着我们,对生命的爱惜,对光明的求索,对人间温情的珍爱,对丑恶的扬弃和鞭挞,对虚伪的憎恶和鄙夷,都要坚定很多。
21世纪,我们死在哪里?
"我可以欣然接受自己死于自然规律,死于理智选择过的自我终结,死于我认为有必要付出自己生命的事业。"
人需要到医院去死,几乎成了文明进步的重要指示剂。
如果有人问,你希望死在哪里?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死在家里。
死在家里,其实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我希望我的家人对我的死亡有比较充分的准备。他们首先在精神上接受这件事情的必然性,不悲戚和惊惶。在我最后的时刻,保持温和的平稳与冷静。如果实在忍不住,就轻轻地哭泣几声,以示告别。如果在我远行时分,回到看到他们捶胸顿足泪眼滂沱,我会感到无能为力,并因此深深地不安和愧疚。
死亡是生命成长的最后阶段。闲暇之时,不妨为自己设计一下死亡,有如一个读书郎,盘算着上哪所大学哪个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