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记忆里,和故乡明显开始疏离的时候是读高中,大约2010年,这一年我15岁。读高中是在县城里面,离我们村镇不是特别远,可是这时候家里已经没什么人留在了,父母都在城市务工,所以放长假回的是城市和父母相见。
高中学习非常繁忙,学校也没有给时间让学生有空玩,被三点一线占据得满满的,这就是高中时候的深切感受。
现在有时候回忆,这高中和所做过的电子厂流水线有何区别?但是这是当时所谓重点高中的真是写照。
所以高中基本上没有回乡村过,只是春节和在外务工人一样潮汐般地回到故乡,庆幸的是我不用拖着行李箱穿过拥挤的人群,不必抢火车票。
记忆里的乡村,很美丽。几十户人家,挨得很近,乡村小路串起来家家户户。村子内外都有树木,村南边还有一片大树林,走进去还有土墙瓦砾,长辈们说这是他们小时候得土胚房子,茅草房子,后来搬到北面,老房子都拆了,然后树木长起来了就成为这样。
小时候都喜欢去那边树林里玩,或掏鸟窝或捉迷藏或者是摘很多树枣“打仗”(和打雪仗差不多,只不过这时候是树枣子)。
这里面的树都很粗长,不知道名字,但是特别健壮,叶子也很密集,后来认得出名字得树木,就是榆树,桑树椿树,还有海棠树,其他的不知道什么名字。
去年回村子里面参加老家的一场婚礼,特意去那片树林。每一棵树有比以前粗壮了,都矗立在哪里,仿佛这些年孤单了很多,看见有几棵树上面挂了铭牌,写着保护树种,农业局制作挂上去的。
看来还有人知道这些树,去保护者它们,心中安慰了好些。
还有村子前面的一条小河,河水清澈弯弯曲曲的伸向远方。这条河流水流缓慢,只有特别窄的地方才看见有些湍急的水流,这些窄的地方就是玩伴们可以直接跳过去。
浅的地方是硬质石板河床,还有滚圆的石头,黄色灰色都有,铺在上面。
河水清澈见底,看得见哪些石头好看,可以挑出自己喜欢的石头带回家,其实那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院子里面铺的水泥石头路,大多是是从河里面挖出来的石子挑回家铺在上面成型的。
一条河,虽然不宽,但是也架上两座桥,一座是石拱桥,另一座是石板桥。石拱桥在下游,直径跨度4米的样子,3米宽两边没有围栏,拱桥拱面最高点离河面也只有3米的样子,不能走车(那时候是马车牛车之类驮货的车)。
石板桥,顾名思义,就是像板子一样平铺成的。石板桥每条经过的人很多,可以走人也可以过马车,还是附近对岸的村庄过来必经之路。
石板桥有4米宽6米长,河中间和两岸分别三个基桩墩子,上面四块1米宽3米长的石板共6块矩阵式排列铺在上面。
小时候经常在这石板桥上玩,夏天的时候在石板桥下面玩游泳戏水,它承载了太多的记忆……
大约2012年左右,下游修了一座水利河坝,特意让水蓄起来灌溉这条河经过的村庄田野,所以水位长了好几米,河岸两边也淹漫了,石板桥和石拱桥都在水面之下。
政府为了方便,在两座桥之间修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公路桥,双向两车道还有人行道很宽阔,来来往往的车辆人流喧闹起来也掩盖了曾经的小桥流水的宁静。
02
高中毕业后,去外地上学,离故乡越来越远,基本上只有过年走亲访友时候来村子里一两天。但是每次会去,都会满心欢喜,亲切感油然而生。
当坐在汽车上经过乡村前面的现代风格桥面时候,我前后左右都想目之所及,看有什么变化。除了这座桥,和上升的湖面似乎没什么变化,都静静的等着时间荏苒,风霜洗礼。
这时的我,会哀伤起来,曾经玩过的戏闹的地方,除了现在的河流河岸的安静,人都离散了,我们也历经沧桑而来。
想到以后会渐行渐远,只能在回忆里,哀伤在所难免。
故乡只有回忆起来才会有味道,并不是仅仅青灯有味是儿时,而是乡村变革,现代化起来,很多过去的东西都消失殆尽。而我又不得不背井离乡,与故乡的距离越来越远。
03
这几年常常在外地工作,去过的地方有一些古镇。游览古镇的时候,也会想起故乡的村落。
我们抱着欣赏的目光去看古镇上的街道建筑还有庭院,这些庭院都是修缮过,布置得很精致,树木花草,石凳小榭,移步换景。
却总是会想起小时候的村子屋子,下雨的时候,一条烟雨弥漫的乡村小路两旁的砖瓦房子,要是在晚上,两边窗子昏黄的灯光被烟雨渲染的如此静谧祥和。
故乡的村落没有旅游景区那样整齐划一,也没有别致的花草树木栽培,有的是自然而然的真实,有万物生长的感觉。
04
近几年,每每看到台湾的抗战老兵垂暮之年,由家人带着回大陆寻亲问源,老人相见村落的场景令人动容流泪。
这些老人的经历也是悲苦,一方面历史政治原因没能回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年纪大了人世间是非恩怨淡然了思念故乡日渐浓烈。
这一次,或许是最后一次回到故乡,回到生养的地方儿时的故土,因为以后没有机会再来了,说不定落叶归不了根。
我曾经看见一副网络流传的图片:一位老人送另一位老人上火车,站台上相互潸然,这可能是我们这辈子最后一次碰头了……他们是姐妹,都相距千里万里,难得相见,这次的相见就是人生的最后一次。
想起学生时代的一篇语文课《一面》说的是作者在得知鲁迅先生逝世的消息后回顾和他以前相见的一面。
唐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小时候学古诗词的时候常常口里丫丫道来,却不知表达的意义。
父亲听见了会说,你背的这首唐诗是讲的什么呢?我就把老师说的讲述一本正经复述给他听:说一个人小时候离开家乡老了才回来,到了他们村子,村里面的人都不认识他。
我还不忘后面补充道:老师说世上最难忘的是自己的故乡,不管在哪里不论有什么位置。父亲也是笑了笑,没说什么,但是我不懂,也不懂父亲为何只是笑了笑,还以为夸我聪明。
现在想想,虽然没有了羞愧,但是内心充满哀愁和回忆。
05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已是对故乡充满回忆的了。
小时候的故乡,一幕幕孩童嬉戏的场景,还有后来长大了每次回故乡的一面面,还有许多……
我读过很多名人的生平传记,几乎都对故乡有种深深的眷恋。鲁迅的《故乡》也经常再读,身在异乡读故乡,读到一些场景,也会嘴角微微扬起,也会陷入沉思徜徉记忆。
何时才能回到故乡?突然不自然的冒出这个问题。但故乡认识我吗?我回故乡做什么?还回的去吗?一连串的问题扑面而来。
大城市的车水马龙,熙熙攘攘,高楼林立,繁华万千,或许谈不上适应,但是也离不开,我们在这里生存立命,这又是一种无奈的地方。
或许有人完全适应并且把城市当作故乡,但我永远不会。像我这类人,要把内心对故乡的爱放在心里的一个角落,让它和现处社会相互独立不互打扰,在安静的时候又会从心底的角落找出来,和它对话。
如今社会太繁杂太赤裸,很多人之间没有信任没有亲切感,或许是来不及做这些“世俗”的东西,人浮于事,情面可有可无。
接触销售行业的朋友,常告诉我什么是赤裸裸的世俗--尊严情面善良在利益业绩的驱动下,完全坍塌,或许你坚持了某些良知,你的经济就会塌陷。
我知道这是个极端,很多行业需要销售精神。现在工作生活的地方,厌倦或欣喜,都要去做好自己。
人是多面的,我想我的一面是内心的安静另一面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世俗言行举止。
简单和复杂间转换,回归简单。每每想到这些生活工作的压力,换个角度想想自己来自哪里、要到哪里去,我就释然许多。
我来自故乡,故土沉睡有最亲爱的人和事,我现在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价值,要去美丽的地方一个充满爱,充满阳光欢乐的地方!
END~
简书静色烟雨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