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作为一名女性和一位母亲,一直和紧张、焦躁做斗争,也一直自我反省,对孩子少些安排和唠叨,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孩子。
安排和管控,可能会产生暂时的作用,但往往会带来焦虑反弹和压力,更重要的是很难让孩子产生自主性。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渴望有更多空间,容易产生叛逆情绪。
但是,有时候所谓的“关心”会不自觉地涌上心头。
周末去医院,对不在家的这段时间,总想全面了解孩子的动向。看到儿子还在看课外书,想到中考将近,忍不住问他有什么学习计划。
他一愣,说了一句没有。然后就去了卫生间。
我知趣地打住了,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行为在他还没有找到自己的节奏前做了干涉。
而这种担心表现出来,像是一个领导的角色或者监视者。这样做的结果是,哪怕是在父母面前,他可能做到好好学习,但不能做自己。
其实,在我没有去过问时,他的作业也自觉地完成了。
那为什么还是担心呢?
难道仅仅是因为中考将近吗?
奢望他更优秀,奢望他成绩再好一些。
学习不仅仅是成绩。这一点,我真的要好好修炼。
想到这里,我不再把关注点放在他身上,而是回到自己身上,做自己的事情。
这样想并这样做后,才安静了下来。
一直都赞同父母的言行就是最好的教育,忌耳提面命和瞎安排。父母在家里做自己的时候,孩子才能做自己。但做到这一步,对一位家长来说太难了。
其实,孩子时刻都在观察大人。而大人的行为会悄无声息地传递到身边的孩子身上。
比如,早上上班捎他去学校,出门前会看一眼家里的灯是否关了,顺手关上。有一次,他发现我忘了这件事,跑去把灯关了。
真的是,大人的一次行为示范比说百次都管用。
所以,在教育中,一个大人的自我成长和修养远比说什么重要得多。
02
一个家的情绪是流动的,焦虑可以传染,平静同样可以。
电影《朱诺》里父母和朱诺的相处模式,让我感觉很动人。
朱诺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总能做自己。因为父亲在做自己的事,看到女儿有什么问题时,会适时提醒她一两句,关心但不控制,他相信她可以自己做到。继母和父亲关系融洽,平时和朱诺之间既不讨好,也没有敌意,互不干涉,同样在朱诺遇到困境时给予关心和陪伴。
在他们家中,有一股平静的力量在流淌。
所以,当16岁的朱诺发现自己意外怀孕时,她知道家人是港湾,敢于向父母求助,父母依然没有控制,更多的是关心和一起面对解决难题。怀孕让朱诺承受了本不是她这个年龄承受的压力,但这些并没有打垮朱诺,更多的是让她得到了成长。
成为家中的非焦虑临在,平静地处理问题,这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我们吃过太多的苦,所以不愿看到孩子像我们一样吃苦,总想把各种经验告诉孩子。其实,关于吃苦问题,这个苦避免了,会有另一个苦等着你。
被灌输学好才有出路的思想由来已久。所以,我们对胜任需求格外关注,渴望胜利,向往成功,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归属需求和自主需求。
自主需求让一个人可以做自己,而归属需求可以让他有安全感,一个人的内驱力离不开归属需求和自主需求。
这两种需求盈足了,胜任需求才更有持续的动力。
03
那么,家长如何才能让自己成为那个非焦虑临在,尽量成为平静的传递者呢?
首先,要活好自己。
金惟纯在《人生只有一件事》中表示,只有做好了自己,别人才会主动向你身上靠。孩子也一样,愿意从你身上学习。
那种自己没做好一二三,却总想指挥孩子四五六的做法,本末倒置。
当然,活好自己几个字说出来容易,做到却不易。
许多家长焦虑,是因为总关注孩子的成绩,甚至成绩成了和孩子唯一的对话。
但是如果角色互换一下,可能会知道这样多可怕。
下班一回到家,就有人问你:
今天在单位表现好吗?
你这个月能赚多少钱?
领导表扬你了吗?
……
如果,我们无法忍受别人这样对我们,那么,就不要轻易这样对身边的人,特别是对孩子。
其次,焦点位移。把焦点从放到孩子身上到放到自己身上。
比如,回家后从一直追着问孩子成绩的做法到谈这一天自己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引导孩子主动谈他自己的成长。
当然,情绪上头的时候还是免不了的,在要发作的时候,分享两个简单又易操作的小方法供参考:
方法一:开口前先到楼下转一圈。
冷静一下,问一下你要说出来的话是否能起到增加信任的作用。
问问自己如果孩子是你的同事或者朋友,你会如何处理?
我们在同事朋友面前做事总能掂量后果,不随意批评和挑剔,但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却做不到。问问自己就不担心在孩子面前,因此失去信任和尊重吗?
方法二:在话说出口前数到12。
这个过程可以把坏情绪做一个缓冲,过滤掉一些负面情绪。这样说出的话不至于让自己后悔。
以上,是我最近读书、交流以及和孩子相处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观点,方法不一定对所有人有用。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
愿我们先长成大人,活好自己,成为那个平静的传递者。也愿孩子能够成为自己的主人,自愿成长。
推荐几本亲子、自我成长书籍:
《人生只有一件事》 作者:金惟纯
《自驱型成长》 作者:威廉·斯蒂克斯洛德&奈德·约翰逊
《终身成长》作者:卡罗尔·德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