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土依然,温情常在
上午,一对五十多岁的夫妻带着儿子去买衣服,当然,这个幸福的儿子就是我,父母已老,无孙子可看护却又要彰显自己的价值,所以,我总是动员他们忙起来,如今,母亲成为了高水平的月嫂,钟爱于外面的“花花世界”,为她自己赢得尊严,看着她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本以及还没有看完的一本“女性成功学”,我询问她成功“转型”的秘诀,母亲解释说:一是因为无聊,二是向我看齐。
我乐意穿母亲看中的衣服,因为她的眼光很高、很准、很远,这一点是我最佩服也是多年以后才明白过来的一件事,我常想,作为一个眼光长远的人,如果她能在企业里做高层,准是一个“首席战略官”。不过在买衣服方面,我和她没少起争执,以前的我在外上学,她怕我被看不起,特意为我买名牌的衣服,当时的我一听说要买名牌衣服就皱起眉头,气冲冲地离开商店,并扬言:我要做名牌的人,不穿名牌的衣服。其实,无论我说过怎样的“大话”,那都是母亲给我的底气。
下午,父亲与我开着车行走在乡间公路上,他最近终于买到了自己的爱车,并且爱不释手。生活已经磨去了他身上的倔强和暴躁,我知道这平凡岁月背后的辛酸,那辛酸背后是数不尽的凄风苦雨。只是,如今的我依然扛不起一把大伞为之遮风挡雨,但总有一天我会做到。
傍晚,我们为邻居帮忙剥玉米,多年后,我再次拿起玉米,拍拍上面的泥土,在秋风瑟瑟中感受乡土的温情脉脉。如果说我们这群土地的儿子身上有一丝丝厚重的话,那都是这片土地赐予我们的恩情。
晚上,我和父亲一起去看病中的大伯——这个曾经英姿飒爽的男人。这些年,我看过太多亲人离开人世,自从那次在火葬场亲自将二伯送入炉子、然后手捧四溢的骨灰归来以后,我对生和死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围桌夜话,母亲说等我找到女朋友才会去北京看我;父母开始接受我的建议和絮叨。
我猜,他们真是老了……
(二)中秋佳节,月是故乡明
今天是中秋节,但只有父母和我,三个人的中秋总是过得那样简单和平静,这也是这些年来我第一次回家过中秋,倘若不是放假的原因,恐怕我不会回家。这样的状态终究会持续一段时间。
每年中秋都是家乡收获玉米和落花生的时节,犹记得当年月圆之夜,全家人在灯光下边吃月饼边赏月边剥玉米,时而有虫鸣鸟叫,待到深夜,我们在疲惫和安静中睡去。只是多少年不再种地,姐姐均已出嫁,再未体验到那时的时光。事实上,农家人的中秋总是过得很简单,全无诗句和影视中描述得那般幸福和奢侈,更多的是一种朴素、简单和豁达。
今夜,星空漂浮着乘风归去的黑色的云,明晃晃的月亮悬挂在其中,有时会露出半边脸俯视着硕果累累的金色大地。“月是故乡明”,这句话说的真好,如果说当初我还不知道什么叫 “乡愁”,如今的我已经慢慢体会到其中滋味。最近,古老的村庄面临拆迁和搬离的境遇,这将意味着“权钱交易”和“城镇化”会将这个村庄以及我所能眺望到的所有景色瞬间撕得粉碎,而所有的人都被迫走出这个祖祖辈辈待了上百年的地方。故乡即将消失,只留记忆。心痛之余,我心中萌生出一个想法,那就是在年前完成对故乡的一次拍摄任务,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记住故乡的样子。
夜色柔美,故乡宁静,唯有静才能让人获得无穷无尽的力量,唯有静才能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温情,唯有静才能让人聆听到岁月潺潺流过的清脆,唯有静才能让我感受到人生在光阴流逝中的苍白无力与百感交集。
温情常在,月是故乡明。
2017年10月4日有感而发,写于中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