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一个喜欢读诗词的朋友都喜欢陶渊明。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流传千古。最著名的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饮酒》、《杂诗》等。
公元405年,陶渊明作《归去来辞兮》,解印辞官,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这段时间,他生活安逸,专事农田事物,闲情逸致之时,多题诗作赋,创下了许多反映淡雅田园生活的诗文,其中《杂诗》十二首当中的第一首作为这段生活的开端,我最为喜爱。
《杂诗》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之所以喜欢这首,是因为它道尽了“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猛然间看上去有种难抑的悲观消极意味,却不知激励了多少后人来珍惜有限的青春岁月,点醒了多少梦中人。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当陶渊明将此人生玄机一语道破,我们方才恍然大悟,是啊,人生来倒真还不如花草树木,不管它们的时日多久,却尚且深深地扎根于大地之中。而我们却无根无蒂,飘飘兮如尘土。
就像陶渊明本人,生于易代前后,政治黑暗,战乱频仍。迫于生计,几度出仕,几度归隐,期间无不生活在矛盾和痛苦之中啊!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无根之尘逐风而去,慢慢地便迷失了自我。而我们如果也如同那随风而转的尘土般,用不了多久,便会找不到最初的自我了。
陶渊明清晰地彻悟到了这一点,那么就在即将迷失自我之际,及时行乐吧。在战乱频仍的年代,我们同甘苦共患难,“四海之内皆兄弟”,何必拘泥于骨肉之亲?“落地为兄弟”这种对安宁、和平、泛爱的主张与渴望,拉近了无数孤独之人的心。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当有了一斗酒,大家便一起来作乐吧!岁月荏苒,年岁易逝,何况还是在这战乱之世!从险恶不定的官宦之场,转到平淡清新的自然之中,斗酒作乐是最合适宜的事情了。就暂且抛却那世事纷争,永远不再涉足才好!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读来令人精神振奋的四句,早被生活于太平盛世的我们当作勉励之用。把它用来激励人们抓紧时机,奋发上进,的确贴切得很,无懈可击。但若纵观全诗之意,我们却是曲解了陶渊明诗句的本意。
既然身处乱世,一切不可把握,那就把当下的点滴欢乐抓紧,尽情享受好了。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需放在特定的生活背景、历史环境当中去体悟。
全诗看上去是提醒人们抓住眼前的欢乐,莫要错过,实则暗暗彰显出了陶渊明的精神觉醒:虽然人生充满不可把握之变数,但也不可一再逆来顺受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归园隐居,在田园当中感悟纯净之美,当是对命运的反叛,更是对自己人生转圜的唯一之把握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