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农历七月十五这个日子印象是比较深的。
记得小时候,七月十五这一天的晚上,父亲要带着我和弟弟,拿上黄纸和瓜果等祭品,到院子外面去烧纸。
烧纸是为了祭奠故去的先人。好像听奶奶说过,这一天,在阴间的鬼魂要回来一次,与活着的亲人会个面,我们烧纸点灯什么的,是给他们照亮路,来吃点,喝点,说说话。
那时候,只知道七月十五,不知道中元节的概念。
这个风俗一直保留下来,即便是长大参加工作进了城,也几乎雷打不动地还是这样。
近几年,随着城市管理力度的加大,开始倡导无纸化祭祀,但似乎变化不大。这一天的晚上,烧纸祭奠的人爬满了街道的两旁,一簇一簇,点着纸,献着祭品,仿佛与先人的灵魂沟通起来。我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大凡也会这样的。
从去年开始,我尝试作了一个变化。在七月十五的晚上,点一支蜡烛,关了灯,依着烛光静静地坐着,心中来一番默思,表示一种祭奠。
今天又是七月十五。我在楼下走了走,给父亲打了个电话,问候了一下母亲。本想街面上烧纸的人不会多,看到的情景却是另外一番,仍然有许许多多的家庭在那儿烧纸祭奠,一家挨着一家,一堆一堆的火,加上电杆上的路灯,把街面照得亮了许多。
上楼来,从窗口望下去,还有星星点点的火堆在那儿燃烧着,我特别拍了一张照片。
在客厅里,我还是点上一支蜡烛,关了灯,给先人们恭敬地磕了几个头,然后静静地坐下来,把自己送进记忆和默念中。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更老的先人我都没有见过面的,只从老人们的口中了解一点关于他们的零碎的事。父亲说,太爷是一个很上进的读书人,书也念得很好,但天有不测风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意外去世了。父亲还珍藏着太爷写的几页楷书毛笔字,前几年拿出来让我看了一次,那工整和力道犹如字帖一般,我拍了照片发给儿子,儿子看了也很惊奇。
对爷爷奶奶的记忆就深刻了,他们陪着我长到了少年和青年,爷爷的标志是长胡子和水烟瓶,奶奶的标志是小脚和善良。如今,爷爷去世三十多年了,那时我正上初中;奶奶去世马上三十年了,那时我刚参加工作。记得奶奶常说,要看到我娶了媳妇,遗憾的是这个愿望没有实现。外爷外奶奶我见得比较少,他们也都活了七十岁以上,但生活过得比较困难,我也就是过年的时候去,给他们拜年磕头,这是最深的印象了。
父亲弟兄三人,父亲是老三,还有五个姊妹,一共弟兄姊妹八个人。如今,两个伯父伯母都已去世了,大姑、二姑也已去世了。对于他们,我印象深刻的是二伯父和二伯母,在我上学和参加工作以后,一到年头节下,好多时候坐在他们堂屋的火炉边,聊着天,吃着菜,还喝几杯酒。五个姑父中,大姑父、三姑父、四姑父也已去世了。
岳父是一个很厉害、很讲究、很爱看书、很有思想的长者,可惜过世得太早了。他做了两次大手术,性格开朗,凡事想得开,我结婚六年左右的时间,他的胃病无法再治,年仅六十去世。记得我去了以后,他喜欢吃的是炒萝卜、炒菜花,我也跟着一起吃,那味道现在也很有记忆。
岁月不老,故人已去,一切皆成追忆的往事。烛下,似乎灵魂是沟通的,我与故去的亲人一一诉说,看见了他们曾经的笑脸。
借着烛光,祝他们在天之灵安康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