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位网友整理的“避雷”清单,很有共鸣。
主题为“不能对孩子说的话”,句句却可能是家长的口头禅:
“都是你自找的,早听我的就不会这样”“别整天胡思乱想,把书读好就行”……
看完觉得印象最深的,是那句“大人的事,小孩别插嘴”。
因为,此前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上碰到糟心事,总觉得和孩子爸一起商量着解决就行,孩子知道了也帮不上忙。
可就在上周末,给儿子检查作业时,我发现他写的作文以家为话题,结果全文都没提几句有关“爸妈”的话,净是流水账。
当时,我就告诉他:“要动脑筋,用心去写。一篇写家的作文,与家都不沾边。以后还想怎么拿高分?”
结果没承想,这孩子还委屈上了:
“你们下班就进厨房,还老讲究‘食不言,寝不语’,我都不知道你们做了什么,怎么写呀。”
仔细想想,这样的问题确实存在。那是我们觉得孩子小,有些事做不好,可却忽略了:
当孩子逐渐独立,需要更多的自主权和情感支持。
比起什么都不让孩子管,让他们参与家中大小事,或许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1.大人越管事,孩子越“无所事事”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不知大家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为了避免孩子走弯路,会选择在起点就把那条弯路筛掉,认为这样孩子就安全了。可到头来,不仅父母累,孩子也依然不让人省心。
究其原因,并非是当家长的管得不到位,相反,是凡事做得太细致,才让自主意识增强的孩子慢慢失去了“生活的勇气”。
80后奶爸@易轶,就分享了自己身为过来人的经历。
他说,自己小时候,在家什么都不用干,凡是准备亲自动手,父母就常用“你做不来,你不得行”这类的话,劝退他。
印象中,发生过这么两件事。
一次是初中时,他想买个随身听,结果父母不同意,最后就给买了个复读机学习。后来买回家英语没听几次,看着烦还被他摔烂了。
还有一次是,高考完买手机。他有喜欢的款式,父亲却告诉他:“你买了这款要后悔的,我经验比你丰富”。愿望落空后,他甚至为此闹了三年。
渐渐的,易轶变得越来越沉默,也越来越没主见。所以,当他有了孩子后,如是感慨:
“孩子小时候弯路走少了,长大后他走的弯路会更多。”
确实是这样。父母为孩子遮风挡雨是一种保护,但也是这种面面俱到的保护,剥夺了孩子试错的机会。
就像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有些孩子一次考试没考好,就下意识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那块料;
被鼓励尝试下新事物,先自我否定说“学不会”,还没开始就放弃了……
部分家长误以为这只是不自信,但或许是这些孩子很少、甚至从未做成过一件事,习惯了等待帮助。
替孩子做得越多,他们越不“懂事”;孩子自己做得越多,才会越主动。
2.如何看待孩子,就是在如何塑造孩子
想起蒙氏教育中,有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Help me to do it myself”。这里的帮助,不是强调“别人帮我做”,而真正的含义是:帮我,让我能自己做。
让他们在每个阶段经历些符合年龄的磕磕绊绊,同样不失为父母对他们的呵护。
因为,儿童不会自我判断时,往往会通过他人评价来判断自己。
很多时候,避免开始不是少走弯路的捷径。恰恰是,让他们学着去做,才会慢慢懂,逐渐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看过一个教育短片,里面妈妈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
平时,她带着孩子一起卖水果。
那天出摊,女儿看到其他孩子吃着冰棒,很羡慕。于是,这位妈妈回到家后,给女儿做了一块“冰菠萝”,并且打趣地问:
“是不是要比冰棒更好吃?”
孩子开心地说:“嗯,妈妈。这个太好吃了,或许我们可以卖这个。”
她没有否定女儿“不成熟”的提议,反倒把切好的菠萝放在一个装着冰块的箱子里,然后让女儿去卖。
起初,女儿只是怯生生地问路人“要不要买菠萝”,结果没人买。之后便灰心地问妈妈“为什么”,妈妈说,那就去市场看看别人怎么卖的。
得到建议后,女儿照做,真的跟着摊贩学会了大声吆喝:
“五泰铢一根,三根十泰铢,要买菠萝冰棒吗?”
生意越来越好,就连那些之前买冰棒的孩子,也转而找到小女孩来买冰菠萝。
而短片中的妈妈,虽然没读太多书,但相信孩子能把事做好,其实就是她给女儿最好的礼物:
“我很开心她从学习中获得经验,而且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如果有一天我不在身边,我也知道她能够好好的。”
最后,这个故事的小女孩原型,还在2013年成功获得了博士学位。
我想,家庭教育的好坏并不在于父母为孩子做了多少,而在于孩子自己做过多少。
因为,那些从实践中习得的技能与品质,将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
3.参与式教育,让孩子越来越担事儿
育儿专家李玟瑾说过:
“越是到青春期,越要让他担事儿。生活本身就是知识,一定让他从初中到高中要介入一些生活事件。”
深以为然。
学习从来不局限于课堂与教科书,把生活中的大小事做好,是孩子对自己负责的开始。
育儿博主@夏林就曾分享过自家的“小管家计划”,效果明显。
她说,让孩子当好家,并不是要把每件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而要讲究循序渐进。
譬如,做计划很容易,但真让小孩把每一条计划都执行到位,孩子其实会产生抗拒心理。一直拖着不做,最后还是的大人帮忙完成。
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可以分4步进行,慢慢引导孩子。
首先,管好自己的事。
先易后难,是做事的核心理念。
毕竟,孩子年纪小,对很多事情可能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那在这时,不妨先让他把小事做好。
譬如,作业按时完成、少发一点脾气,做到对自己的习惯负责,如此才会在“管自己”和“管他人”之间,有个平稳的过渡。
接着,动手做家务。
过往为了让孩子安心学习,家长可能会一手包办所有家务。
那在锻炼孩子的过程中,大人就可以卸下包袱,不再在孩子面前“无所不能”。
而是把摘菜、洗碗,扫地、扔垃圾这些碎活儿,交给孩子去做。多动手,能让他们受益一生。
然后,让孩子“管理”大人。
家庭活动中,试着让孩子安排具体项目、制定规则。
比如,是打羽毛球还是篮球,是三局两胜还是五局三胜。
这样,在大家比较“无聊”时,孩子才可能有想法,主动发起亲子座谈会,把“小孩的心事”告诉大人。
这时,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父母更能关注到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
最后,当一天管家。
经过前面的铺垫后,就可以试着让孩子当家了。
夏林说,让孩子安排一天的行程时,本以为孩子只会考虑到自己,结果没想到女儿却说:
“我想去书店,爸爸妈妈你们有什么想法,我们一起来安排安排。”
着实让当父母的备受感动。
更欣慰的是,一天下来,女儿不仅事事记账,严格控制支出,最后还从预算里省下一笔钱。
可见,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去体验,他们更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思考“我能做什么”“我的角色定位是怎样的”。
逐渐建立主体性,才是真正的成长。
4
诚然,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是家庭建设中的参与者。
因此,当孩子说“我想自己来”时,父母先别急着拒绝,而是放手让他们自己尝试。就像一句话说的:
“我们养孩子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拥有足够的能力离开我们。”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父母偶尔懒一点,孩子才会勤快一点。
亲而不密,不替孩子体验人生,方才是最舒适的亲子关系。
点个“在看”,愿孩子们心怀暖阳,被有爱的童年温柔拥抱。
作者简介:遇见小媛,一手执笔,写尽千山。